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由于受戶口、住房等諸多條件限制,大多數農民工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出現眾多留守兒童。長期的親情缺失使農村留守兒童產生自卑心理、性格敏感內向、認知偏差、沉迷網絡世界,嚴重的甚至輕生、自殘自閉、造成犯罪等。心理問題如不及時予以解決,將會成為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最大障礙,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據我們調查分析,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父母與子女間溝通內容最多是學習和生活情況,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農村中小學教師雖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對心理問題的界定分不清楚,容易孩子把心理問題判斷為 “鬧情緒”。
二是專業人員缺乏。農村中小學很難聘任或留住專業心理教育工作者,有心理健康資質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農村學校只是將其他學科類的教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職教師,由于其專業知識缺乏、文化課程教學任務繁重,導致該項課程流于形式。
三是資金投入不足。按相關要求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室,但實際上很多農村學校都由于資金問題沒有建立專門的心理室,基本是把“心理室”的牌子與其他辦公室掛在一起,也沒有相應的教學設施。
四是社會氛圍不濃。全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也不濃,相關部門還沒有出臺專門政策來解決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
根據上述情況,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構建“三位一體”教育網格服務。建議落實學校、社會和家庭為主體的三方責任,共同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學校層面要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周課時量,將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其相關工作計入教學工作量;社會層面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營造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家庭層面要樹立起“心理健康”意識,積極參加心理教育講座,了解一些測評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調節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資金投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專門組織機構、分層分類制定資金管理實施辦法等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定向投入機制,特別是加大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項目、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確保每一個農村學校都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并配備相應的教學設施。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以區(縣)為單位制定時間表,完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招錄計劃和培訓計劃,確保每個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兼職心理教育教師。同時,減小城鄉學校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差距,在培訓經費、教學資源等方面適度向農村學校傾斜。
四是推動社會公益組織力量參與。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學校,通過引入慈善公益項目,購買專業社工服務、志愿服務等方式支持公益組織實施農村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項目,廣泛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減少農村留守兒童在家自閉、沉迷網絡游戲的機會。比如:適當增加村(社區)“春蕾媽媽”志愿者職數,邀請心理學專家到村(社區)開展慈善公益講座和咨詢服務,組織留守兒童集體生日等課外公益活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