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樟樹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書面)
——2022年2月18日在樟樹市第九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樟樹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楊 慧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向大會書面報告全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21年計劃執行情況
一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形勢,全市上下積極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迎難而上、克難攻堅,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推進“十四五”開局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國再進位,列第56位。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90.18億元,增長9%;完成財政總收入69.66億元,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68億元,增長1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88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4元,增長8%。
(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
1.工業經濟運行平穩。榮獲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一類先進縣市、宜春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工業園區連續九年被評為全省先進工業園區,2021年全省工業強省推進大會在樟樹現場觀摩。醫藥產業集群為全省五星級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1081億元,增長7.34%,金屬家具產業集群獲評全省四星級產業集群。緊緊圍繞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加強重點企業調度,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態勢,全市工業28個行業大類產值全部實現增長,增長面達100%。強化規上企業培育,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326家,全市新增月度升規企業22家,破歷史紀錄,全年完成入規企業52家。
2.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5.52萬畝,糧食總產52.19萬噸,油料種植面積45.47萬畝,總產達5.56萬噸。6.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計劃順利完成,有序啟動4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實現生豬出欄60.61萬頭,生豬存欄40.25萬頭。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全市共有宜春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2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21家,家庭農場404家。建成富硒農產品基地11.07萬畝、綠色食品認證8.71萬畝,新增設施蔬菜7200畝,有機食品認證20.29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50.77萬畝,“兩品一標”認證數177個,居全省前列,獲評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3.服務業勢頭較好。全力擴內需促消費,商貿流通日趨繁榮,三皇宮文旅街區獲評“省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消費市場繁榮;加大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培育力度,新增27家企業入統。編制完成《樟樹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推動仁和藥都園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打造藥都文旅品牌,推動旅游業長足發展;國字山越王室大墓考古發掘成果經專家認證東周時期墓葬。成功舉辦第52屆全國藥交會,成交額達220.6億元。電子商務方興未艾,電商企業674家,現有淘寶、天貓等網店達4129家,全年網絡零售額達21億元,同比增長15%。存貸款高速增長,各項存款余額513.28億元,增長12.7%,各項貸款余額400.67億元,增長18.5%。
(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1.科創活力有效激發。全社會研發經費總計7.57億元,增幅32.8%,研發投入強度1.78%,增幅28%,研發經費總量增幅和研發投入強度及增幅居宜春市首位。發明專利累計授權91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43件,居宜春各縣(市、區)之首。企業平臺亮點紛呈,仁和等6家企業上榜全省2021年民營企業,獲得全國質量標桿示范企業2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企業2家。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繼續保持宜春市領先,獲批瞪羚企業和潛在瞪羚企業各1家,高企10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44家,總數繼續穩居宜春前列;科技人才和團隊居宜春市上游,獲批省雙千計劃項目5個。
2.人才引育力度加大。深入實施產業興市人才立市戰略,圍繞全市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深化產才融合,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升級出臺《樟樹市招才引智“新五條”實施辦法》《關于振興“中國藥都”重振千年雄風 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二十條意見》,為企業引進本科以上學歷人才263人。持續推進人才平臺建設,與江西中醫藥大學正式簽訂合作共建樟樹市中醫藥產業研究院,江西管理職業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大健康產業學院先后簽約落戶我市。搭建高端人才平臺,引進急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86人,新增申報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新增申報1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3.項目投資支撐有力。全市納入宜春市大中型項目98個,總投資759億元,2021年計劃投資209億元,完成投資358.9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占年度計劃的171.2%,完成投資占年度計劃的百分比及占時序進度任務的百分比均排宜春第一,G533、濱江水廠等項目正有序推進。新引進項目44個,簽約資金367.3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1個,“5020”項目9個,注冊進資率100%,開工率為86.36%,投產率為54.55%。全年完成審批備案類項目240個,總投資238.93億元,限時辦結率100%。
(三)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逐步釋放
1.重點改革落地落實。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實行財政體制改革、市場化運營改革,探索“園區+主題產業園”模式。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在宜春率先完成“贛服通”3.0建設,404項地方事項部署上線。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體系按照“1+2+N”架構思路搭建,為國資國企改革升級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國有資產總額達1018.99億元。扎實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平穩有序轉隸人員2000余名。
2.營商環境得到優化。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工作提質增效,在全省率先創新出臺《樟樹市企業訴求一體化辦結工作機制》。建立政企圓桌會、企業落戶聯席會、政銀企對接會長效機制,共召開政企圓桌會議7次。行政服務中心順利搬遷,37個政務服務單位919項服務事項、10個便民服務單位25項便民服務事項統一進駐,讓群眾“只進一扇門,辦齊所有事”。推行投資項目“容缺審批+承諾制”辦理模式,審批時限較原法定時限壓縮50%以上,其中工業項目審批時限縮減至34個工作日,最短的簡易工程只需15個工作日。
3.開放經濟邁向深入。全年實際引進國內市外資金108.4億元,增長8.7%;實際利用外資1.22億美元,增長11%,完成現匯進資5093萬美元,增長71.2%,位列宜春第二;外貿出口達20.71億元,增長28%;我市金屬家具產業被商務部新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實現宜春市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零的突破,18家金屬家具企業實現自營出口,全年預計實現自營出口2000萬美元。加大宣傳“直航”促“三同”及相關扶持政策,把出口數據留在樟樹,江西省逸城逸家休閑用品有限公司、江西司太立制藥有限公司和江西隆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家公司成功實現“兩轉”,預計金額達5000萬美元。
(四)城鄉環境不斷優化,功能品質穩步提升
1.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精編計劃、強力推進,抓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全年計劃開工項目83個,現已全部開工,完成投資146.3億元;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年完成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項目37個,完成2000多套棚戶區改造,完成城區12條道路“白改黑”。江鹽路、鹽城大道、藥都廣場周邊環境提升改造等重點城市建設民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工作。全面啟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計劃,抽調人員組建創建指揮部辦公室,大力推進“十項行動”,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2.鄉村振興穩步推進。被認定為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依靠特色產業,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成鄉村振興示范鄉鎮6個、鄉村振興示范引領村莊300個、宜居宜業宜游示范引領村莊30個,基本形成了“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有效應”的生動格局。夯實鄉村振興幫扶體系,組織動員全市99個單位、222家企業、3000多名市鄉村黨員干部開展結對幫扶,實現了幫扶全覆蓋。做實銜接資金產業項目,實施產業項目26個,投入銜接資金3797萬元,主要用于農產品加工、勞動密集型加工廠等產業鏈的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建設持續加強。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加快拓展“兩山”轉換通道,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全面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增優減劣”原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環境空氣質量長期穩定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范圍內,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6.7%;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境內主要河流國考、省考、市考斷面水質均值達標率為100%,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五)民生保障切實改善,社會建設全面加強
1.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完成68.7億元,其中民生領域保障性支出59.17億元,占比86.13%。就業保持穩定,創建鄉鎮(街道)高質量就業平臺12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687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7451人。社保基礎不斷夯實,城市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65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515元,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9926萬元,發放各類救助金1595萬元。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民生工程建設,已建成10家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2.公共事業均衡提質。成立藥都樟樹中醫藥產業創新聯盟,醫療資源進一步優化,新三醫院、中醫醫院全面投入使用,新城區人民醫院建設有序推進。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重點抓好中高風險地區來樟返樟人員排查管控,穩妥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工作。新二小、四小投入使用,三幼、六小、濱江二小、四中、老年活動中心建設有序推進,布設村委、社區27套全民健身路徑全面完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年處理垃圾超10.4萬噸。加快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對3個農貿市場進行提檔升級,新建成新城區農貿市場。
3.社會治理精細高效。堅持創新引領,提升市域治理效能,深入開展創新社會治理及網格化服務管理,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綜合中心建設,實現社會各類矛盾“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體系解決”。推動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干部深度參與網格管理、有效服務群眾。嚴格落實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各項工作舉措,開展專項行動,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示范建成6個智慧互聯、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示范智能安防小區。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我市綜合信用指數80.37,位居省內第一,再創歷史新高。
總的來看,2021年全市上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加固,穩中向好,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同時也要看到,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地方可用財力階段性減少,財政收支處于緊平衡狀態;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能耗“雙控”影響工業企業;優質項目儲備不足,項目投資效益有待提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生態環保等方面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差距。
二、2022年計劃(草案)和工作初步安排
2022年,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宜春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市第八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牢牢把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踐行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狠抓落實,攻堅突破,全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努力走出一條彰顯樟樹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2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7.8%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以上。
(一)強化創新引領,加快推進轉型提質
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加快產業鏈向兩頭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堅持創新核心地位,進一步扶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接高端研發機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抓實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推動云消費、宅經濟等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重點做好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推進金屬家具產業研究院創建,充分發揮中醫藥產業研究院作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持續加大招才引智,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推動藥酒鹽金傳統產業升級,加快實施企業技改;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數字經濟、醫藥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園區建設。
(二)加強統籌協調,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
融入區域發展格局。主動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贛西經濟轉型合作區”“新宜吉六縣合作區”發展戰略,加強公共服務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產業、市場、人才等互補、交流和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著力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增強縣城產業承載力和人口聚集力,推動中醫藥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啟動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和三年行動規劃。提升縣城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不斷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弱項,推進縣城提級擴能,重點加快路網管網電網、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打造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為契機,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做出特色、做成亮點,建設新時代“五美”鄉村。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按照“四不減”要求,進一步完善產業扶貧項目與脫貧戶利益聯結機制,深化鄉村振興示范村鎮創建“十個一”“十個有”工程建設成果。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鞏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創建成果。
(三)加快綠色轉型,扎實推進美麗樟樹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和“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加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緊盯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抓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增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抓好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形成節能減污降碳的系統解決方案,統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嚴控“兩高”項目上馬;聚焦能源等重點領域,實施碳達峰專項行動,加快能源體系“低碳”進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產業體系“降碳”行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生態體系“固碳”能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四)堅持開放開明,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
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積極融入我省建設國家級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發展大局,加快構建物流開放體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鼓勵本地外貿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鞏固現有重點出口企業做大做強國際市場,深挖新備案企業的出口潛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創新招商方式。依托設立市招商服務中心、駐外招商服務中心,研究出臺優惠政策,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實現精準招商、智慧招商、產業鏈招商,構建“大招商”格局。充分利用中博會、贛臺會、泛珠會等重大省際、國際經貿活動,積極開展項目推介和對接洽談活動。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深入推進《樟樹市建設全省營商環境一等市實施方案》落實落地;常態化開展政企圓桌會、政銀企對接會長效機制、企業訴求一體化辦結工作機制等制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優化政務服務流程再造,推動更多利民服務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
(五)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全力保障社會穩定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穩崗擴就業政策體系,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推行線上線下職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強化低保、特困救助等兜底政策保障,做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工傷保險統籌工作。發展社會事業。加大教育補短板力度,優化教育資源布局,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切實保障群眾健康,加快推進新城區人民醫院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重大疾病防控救治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水平。加快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統籌發展和安全、富民和安民,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等領域風險。大力推進依法治市,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樟樹市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秘書處 2022年2月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