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級通知,結合我局職責分工,現將市教體局“十四五”生活性服務業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推進情況
(一)政策落實情況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擴大教育資源供給
(1)全面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堅持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展、管干部、管人才,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使教育領域成為黨領導的堅強陣地。
(2)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抓好“百課之首”的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把立德樹人貫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使素質教育具體化,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3)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系統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持續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見效,加強“五項管理”, 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堅決破除“五唯”頑疾。
(4)全面推進2022年教體系統重點民生實事工程項目。加快濱江第二小學新建項目、樟樹中學改擴建項目、新建樟樹第四中學、特教學校、濱江新區初中和濱江武林初中改擴建、市職業技術學校(閣山校區)、樟樹市第十一小學、共健產業學院等項目。
2.開展校外培訓機構監管,規范機構辦學行為
(1)壓減學科類機構數量。全市38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撤銷辦學許可,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
(2)全面規范預收費管理。印發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暫行辦法,全市所有培訓機構均與銀行簽訂預收費資金托管協議,并實行預收費資金全流程監管,確保預收費資金監管到位。目前,全市校外培訓機構賬戶核驗通過率、線上支付開通率、實現購課(消課)機構比例均為100%。
(3)抓實抓好分類管理。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按照科技類、文化藝術類、體育類進行分類管理,教體局配合科技局、文廣新旅局等主管部門做好現有培訓機構重新審批登記、規范辦學行為、抓嚴安全管理等監管工作。
3.建章立制狠抓整改,促進民辦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1)統一思想促共識,始終做到高位推動、協同聯動。思想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組織領導是成功的保證。我市積極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從上到下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全面抓好工作落實。一方面,高位推進強組織。組建了全市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工作組,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發改、教體、財政等十多個部門負責人為工作組成員,抽調精干力量集中辦公;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工作專班工作制度,統籌協調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專項工作,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確保各項措施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推。另一方面,協同聯動有機制。建立健全工作聯動機制,完善了由市教體局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加強部門聯動,積極整合資源,構建起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有效提升工作效能。制定《樟樹市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工作方案》,扎實有序地推動專項工作常態化開展。
(2)聚焦關鍵抓落實,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必須抓住工作關鍵,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破。我市認真研究,分析工作現狀,梳理形成問題清單,用好改革創新辦法,積極整改落實,推動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發展。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總原則”。牢牢堅持黨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以獨立支部或聯合支部的形式建立兩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黨組織,并隸屬于樟樹市教育體育局黨委,不斷健全黨的組織工作機制。同時,把加強黨的建設納入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章程,推進學校黨組織班子與學校決策層、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并不斷督促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依法依規依章程辦學。二是堅持規范辦學“嚴要求”。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全市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下達2022年全市民辦義務教育招生計劃,落實“公民同招”、免試入學等規定,切實規范招生入學行為;開展全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專項檢查、民辦學校教學視導,建立民辦學校教育教學常態化監督機制;聯合民政局開展2021年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評估檢查暨評優工作,全面核實基本辦學條件,強化年檢結果運用,抓好年檢中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三是堅持監管資金“全方位”。把監管工作作為有效抓手,聯系專業會記事務所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開展年度財務審計,組織發改、教體、財政等部門制定《2022年樟樹市教育收費專項檢查實施方案》,通過學校自查和縣級復查,不斷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收費管理和資產管理;開展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舉辦者資質和資金來源審查,確保舉辦者具有法定資質,資金來源合法合規。
(3)擴大資源引回流,始終注重公益原則、優質均衡。質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我市堅持義務教育公益性原則,不斷增加優質公辦教育資源供給,以提高質量為目標,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是控增量、促規范。全省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專項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后,我市堅決落實、迅速跟進,不再審批設立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再審批已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設立新校區,不允許已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擴大辦學規模。同時,逐校核查學校名稱,全面清理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名稱。二是厘邊界、促發展。推動全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完成非營利性登記工作。制定出臺了《樟樹市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工作方案》,開展深入專項治理,確保我市“公參民”義務教育學校,無“公辦”教師在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任教,同時,進一步規范公辦學校資源使用,徹底厘清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民”邊界。
4.大力實施產教融合,提升職教產業人才支撐。
一是設立樟樹中醫藥學校。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同意設立樟樹中醫藥學校的批復》(贛教規劃字〔2016〕28號)精神,擬設立樟樹中醫藥學校,并已上報市委編委待批。樟樹中醫藥學校為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學校規模暫定為3000人,開設有關衛生類專業按國家頒布的專業標準和規定辦理。設立樟樹中醫藥學校并在樟樹市職業技術學校增掛樟樹中醫藥學校牌子,可以有效整合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樟樹中醫藥學校品牌,推動我市職業教育提檔升級,進一步做強做大中醫藥類學科和專業,加快培養中藥產業、康養服務等中醫藥事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是啟動異地興建市職業技術學校項目。項目位于市濱江新城碧秀路,校園占地面積約300畝,建筑面積12.8萬平方米,規劃設置110個班級,可同時容納5000名學生,計劃2025年竣工。
5.推進普及普惠工作,確保學前教育安全優質發展
(1)加大投入,公辦主導,大力擴充普惠資源。2021年,隨著《樟樹市推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出臺,我市學前教育優質資源擴充提速,財政投入資金向學前教育傾斜。投資6800萬元的錦繡幼兒園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新增公辦園位720個;投資7500萬元的第四幼兒園于2022年8月底開工建設;投資1.9億元的第五、第六、第七幼兒園建設正加快推進。在2019年投入1.02億元收購和轉租城區16所民辦幼兒園轉制為公辦園的基礎上,2022年8月,又投入6600萬元收購民辦濱江新城幼兒園轉制為公辦藍夢幼兒園,新增公辦園位900個。投入420萬元改擴建村級公辦園5所,新增公辦園位1000個。
(2)大力補充,落實待遇,全力做好師資保障。2021年以來,全市公辦園共補充保教醫護人員520人。政府購買服務的幼兒園教師按每人每年4.5萬元的標準、保育員按每人每月2600元的標準發放工資,所需資金3100余萬元,全部由市財政足額保障。從2022年起,公辦園非編教師和保育員工作每滿一年,每人每月增加30元工齡工資。公辦幼兒園非編教師和民辦幼兒園教師與在編教師享受“職稱評聘”同等待遇。實施幼兒園園長、教師培訓整體提升三年規劃,2022年,共組織496名教師進行了轉崗培訓,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優質師資保障。
(3)強化監管,提升質量,全面推進內涵發展。通過“提升、淘汰、關閉”等方式,全市民辦幼兒園已由2020年的88所壓減到現在的35所。開展了公、民辦幼兒園“牽手共建”活動,對35所民辦園全面進行結對幫扶,幫助民辦園提升辦園質量。同時,積極開展標準化幼兒園評估認定,2022年,共認定江西省標準化幼兒園18所,標準化建設達標率超過省定標準8.08個百分點。按照“優質園+小區配套園”模式,以市幼兒園和第二幼兒園為主園,15所小區公辦園為分園,成立兩個幼教集團,目前集團辦園模式日趨成熟,總園發展勢頭強勁,分園特色優勢明顯。扎實推進校園安防設施建設,全市幼兒園“八個一”工程建設標準化率達100%。按照“一園一品”的要求,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園所文化,積極開展“美麗幼兒園”評優評選活動,全力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6.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搭建體育全民健身平臺
在充分發揮單項體育協會和體育社團的紐帶作用的基礎上,推出“月月有賽事”活動計劃,組織各單項體育協會積極組織開展群眾體育運動,深入廣泛開展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齡、形式多樣、科學文明的體育健身活動。
7.健全免費低收費開放機制,補足體育設施建設短板
我市公共體育設施除需保障專業訓練、比賽等任務的場館外,我市的公共體育設施目前均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均不少于60小時,全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于340天;雙休日、國家法定節假日、全民健身日、學校寒暑假期間,每天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時間不少于10小時。符合開放條件的部分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也已經向社會開放,并向社會公眾公示了開放時間。
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區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在許多社區布設了全民健身路徑。在公園綠地、城市空置場所等區域建設了體育健身設施。
(二)主要目標指標進展
2022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為89.46%,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為90.01%,公辦在園幼兒數占比70.88%,分別高出省定標準4.46、10.01、20.88個百分點。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預計為92.9%;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預計為10.8(年),各項指標均已達標。
2022年,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45平方米,已達標。
二、取得成效
1.基礎教育資源不斷擴大
一是高位推動“雙減”工作。依法依規清理培訓機構,全市38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清零”,壓減率達100%;春季學期,全市共有52所中小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參與課后服務人數63732人,參與率達到了97.4%,參與教師4242人,參與率93.8%。秋季學期,全市共有52所中小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參與課后服務學生人數62170人,參與率達到96.8%,參與教師4338人,參與率達到92.5%,做到了兩個“全覆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二是積極做好寒暑假托管服務。寒假期間共有16所中小學校、2843名學生、417名教職工參加寒假校內托管服務。暑期共有22所中小學校、6909名學生、876名教職工參加校內托管服務。三是清理并廢除中高考獎的相關文件,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升學率”、考試“掐尖”招生等行為。
2.職教人才培養初見成效
積極探索市職業技術學校自身發展和服務本地企業之路。為更好地服務本地“藥、酒、鹽、金”四大支柱產業崗位需求,市職業技術學校自2019年9月始專門開設了機械制造技術(鈑金工藝設計)專業,每年招收學生兩個班近80人,并與當地企業樟樹金虎集團、遠大集團等進行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現代學徒制模式,2022年9月始學校專門開設了中藥專業,已招收學生兩個班近100人,同時與當地企業樟樹市江枳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五洲藥業、納弗堂等進行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現代學徒制模式。
3.體育產業不斷融合發展
(1)體育健身市場發展較為迅速。目前,體育的培訓、健身場所全市有30家左右,包括傳統武術、跆拳道、健身舞蹈、太極、游泳等;另有各類體育協會30家。體育活動的豐富化,拉動了體育健身市場的發展。
(2)體育彩票銷售態勢有所好轉。總體上,我市體育彩票銷售收入呈逐年遞增態勢。2017年以來,通過責任分工、組織玩法培訓、爭取增機擴點、加大獎勵、引入銷售推廣顧問等措施,銷售額逐年上升,2022年銷售額4667萬元。
(3)體育用品銷售市場逐漸打開。各類體育活動的增多和群眾健康意識的增強,促進了體育用品銷售市場的發展。體育用品經營商戶增多,體育服務類規上企業有3家,從事健身產業企業有5家,以銷售體育服裝為主的品牌商戶有5家,以銷售體育器材為主的較大型企業有1家,其他各類體育用品經營商戶較多。
4.群眾體育成績突出
因群眾體育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樟樹市教育體育局榮獲了“2017-202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國家級榮譽);市紀委監委、張家山街道辦事處、市人民醫院、中國人民銀行樟樹市支行、樟樹第三中學、市老年人體育協會等6個單位和楊桂林等11位同志,分別榮獲宜春市“2017-2020年度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并于10月29日參加了宜春市人民政府的表彰活動。
5.學前教育提質優化
(1)公辦資源提質擴容。通過新建、收購、改建等方式,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園位數量大幅提升,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更加完善。目前,我市公辦在園幼兒數占比由2021年的56.49%,提升到現在的70.88%,全市幼兒園“三個面積”達標率為96.1%。
(2)師資力量全面增強。以提升教師素質為目標,在數量、資質、待遇等方面優先考慮、優先辦理,確保學前教育師資穩定,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高。全市幼兒園專任教師持證上崗率由2021年9月的68.87%,提升到現在的98.07%。幼兒園教職工繳交“五險一金”比例,由2021年的44.69%,提高到現在的97.08%。在2022年全市幼兒園教師與保育員專業能力展示活動中榮獲“優秀組織獎”。
(3)辦園行為更加規范。建立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已實現掛牌督導各級各類幼兒園全覆蓋。部門聯動常態化開展無證園治理,已消滅無證園。通過“提升、淘汰、關閉”等方式,大力實施“民辦園達標工程”,關停不合格民辦幼兒園53所,民辦幼兒園由88所縮減到35所。全市幼兒園班額均符合省定標準,“小學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4)保教質量不斷提高。開展美麗幼兒園評比,市第二幼兒園茉莉文化、清江幼兒園中醫藥文化等園所文化精彩紛呈,育人氛圍更加濃厚。認定江西省標準化幼兒園18所,標準化建設達標率超過省定標準8.08個百分點。有省級示范園2所,宜春市級示范園由原來的7所增加到現在的10所,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上好園”,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三、存在問題
1.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執法進展慢。2023年3月,省教育廳、省委編辦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江西省校外教育培訓跨部門聯合監管執法工作指南(試行)》,省“雙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根據職責分工匯總形成《江西省校外教育培訓跨部門聯合監管執法事項清單》和《江西省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執法程序》。市教體局已向市委編辦提交設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股的請示,但未獲得批復;校外培訓機構雖然全部納入預收費資金全流程監管,但平臺資金監管總額位列宜春市各縣市區末位;現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尚未完成分類審批登記,導致監管執法工作推進腳步放緩。
2.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尚未規范。根據省發改委 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江西省民辦中小學校收費管理辦法》的通知(贛發改價管規[2023]138號)精神,市教體局需要聯合市發改委價格部門通過開展成本監審、聽取社會意見、合法性審查、集體審議等程序,于今年秋季開學前,本市民辦中小學全部實行新的政府定價收費標準。但我市尚未啟動該項工作,且實際完成時間應該2022年7月底之前(民辦中小學招生之前),政府指導價定價程序規范嚴格,時間上非常緊張。
3.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還未完全達標。一是公辦園位仍然不足,部分公辦園的班額超過了省定標準。二是2017年前的民辦園仍有部分“三個面積”未達標。三是學前教育編制短缺,除了調劑部分事業編制和定向培養外,只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補充,這批教師思想不穩定,流動性較大,給學前教育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4.體育產業發展動力不足。一是大型體育場地不足。承辦賽事能力有限,無法承接各類大型賽事,體育競賽市場打不開局面。二是體育產業鏈條短而無特色。我市體育產業主要局限在體育健身娛樂、體育培訓、體育用品和體育彩票銷售等幾個傳統項目上,產業鏈條延展不夠。三是體育產業經營不成規模。因規模小、結構單一、檔次不高,缺乏綜合性、集團型體育經營企業,未能形成較強競爭能力和市場集聚效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民間資本不愿或難以在體育產業上有所發展。四是體育產業市場管理不規范。體育產業市場管理涉及體育、工商、稅務、公安、消防和城管等多個職能部門,但目前國家尚未頒布有關體育產業市場管理的行政法規和配套政策,導致一些經營項目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甚至于惡意壓價等現象的出現,擾亂了整個體育市場秩序,對整個體育市場的培育很不利,制約著我市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五是城鄉產業發展不平衡。受經濟發展條件限制,我市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全市以健身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場所不僅在市區分布不均衡,在農村更少。大多鄉鎮至今仍沒有專門的體育用品商店,有體育用品經營也是兼營,而且大多是規模小、品種小。六是體育產業發展與旅游、經貿、會展等行業的有機結合上還有待加強。我市體育旅游目前基本上是空白。在經貿、會展、招商、引資、拉動旅游發展體育產業等方面的開放上,還有待于繼續加強與開拓。
5.體育團體管理還不正規。群眾體育經費未單列,體育總會未單獨給編;上級部門就群眾體育和體育社團的活動開展及機構管理等,未出臺規范性和政策性文件或規定。
三、對策建議
1.堅持系統推進,注重培訓機構有序發展。加快推進市教育體育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股的設立,選優配強,組建一支相對固定、合作緊密、分工明確、行動一致、執法有力的跨部門監管執法隊伍。同時,以現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重新審批登記為契機,全面實行預收費資金全流程監管,同時把嚴校外培訓機構設立關,聯合相關職能部門持續開展專項整治,重點監管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資質、收費、安全、師資力量等內容。
2.堅持協調推進,促進民辦學校規范發展。按照成本補償原則,統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加快推進民辦中小學政府指導價制定工作,并引導民辦中小學順利開展招生入學工作。同時,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組織開展民辦學校招生、收費行為明察暗訪,加大對民辦學校違規辦學行為的查處力度,有效規范民辦學校辦學行為。
3.全力以赴打贏“雙普”攻堅戰。由督導室和幼教股共同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級督導評估和國家認定工作,啟動部門聯動機制,由市政府辦牽頭,教體、財政、人社、醫保、住房公積金等部門到全市幼兒園開展督查工作。按照督辦函列出的問題清單,“一鄉一策,一園一案”強力推進問題整改工作,督促全市幼兒園做到幼兒園“三個面積”、“五險一金”繳納、教職工配備、教師持證上崗、教師工資待遇五項核心指標全部達標。同時重點規范民辦幼兒園的辦園行為,堅決杜絕“小學化”現象,對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民辦幼兒園進行取締關停。
4.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加大教師補充力度,嚴格按照要求招聘保教醫護人員,確保教師配備達到省定標準。認真落實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的政策,確保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同工同酬。在開放學院設立幼兒園教師培訓基地,多形式開展培訓工作,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大力開展教研活動,以研促學,以研促教,支持優秀園長和骨干教師充實到教科研崗位,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科研隊伍。制定教科研計劃,組織園長、教師、保育員、保健醫開展專業能力展示活動,大力提升幼兒園保教醫護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落實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加強園本教研、區域教研,實現各類幼兒園教研指導全覆蓋。
5.科學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辦園條件,提高幼兒園保教水平。實施幼小科學銜接攻堅行動計劃,加強幼兒園和小學雙向深度合作,全面構建科學銜接機制。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持續推進“小學化”專項治理。發揮省級、示范幼兒園為主的優質園示范帶動作用,深入開展“牽手共建”、“送教下鄉”“跟崗培訓”等工作,提升薄弱園的保教質量。按照《關于印發<江西省幼兒園保育教育評估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贛教基字[2022]43號)文件要求,推薦市第二幼兒園為試點幼兒園,并以點帶面全面提升保育教育質量。
6.持續推進標準化幼兒園建設。實施標準化幼兒園建設工程,認真做好2023年江西省標準化幼兒園評估工作,以標準化作為推動提升我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的重要抓手,規范幼兒園建設管理,力爭達標率超過省定標準。進一步鞏固美麗幼兒園評比活動成果,在總結提升的基礎上不斷改善辦園條件,打造特色鮮明的幼兒園文化,切實傳承紅色、綠色、古色文化;同時,組織相關幼兒園做好省級、市級示范園評估、復評工作,推動學前教育優質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提升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7.加快推進學前項目建設。以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抓手,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實施一批幼兒園建設項目,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不斷擴充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由校建辦牽頭,加快推進市第四幼兒園建設,力爭今年主體工程完工;加快推進市第五、第六、第七幼兒園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力爭今年開工建設;嚴格落實新建城鎮住宅小區幼兒園配套建設要求,推進時代天禧、中奧江山朗境、錦繡濱江等小區配套園建設,充分滿足人民群眾“能上園,上好園”的需求。
8.樹立體育產業健康發展理念。一是從思想上樹立新理念。相關部門和各級領導應把體育產業發展置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謀劃、去思考。二是遵循市場規律與運作。體育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繼續轉變觀念,切實做到管辦分離,真正做好管理和服務,積極引導,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9.出臺體育產業優惠政策。建議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臺相應的護持措施,在稅收和準入條件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扶持,鼓勵各種資本進入該產業。在當前全市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的基礎上,可以把體育產業作為全市優勢行業、先導先行優先發展,把體育產業發展與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加緊密結合起來。
10.加大體育產業經費投入。一是設立市本級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預算和體彩公益金。二是廣泛發動社會贊助和捐贈。三是進一步爭取上級體育項目投資和資金補助,實現體育經費結構的多元化。
11.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養。人才是推動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市體育產業方面,在經營管理水平上,既懂體育,又懂市場經營管理、且善于商業化運作的人才非常缺乏,大多數企業的管理者缺乏應有的市場管理知識和技能。整個體育產業的經營、管理還處于粗放、松散的狀態。應加快培養、引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善策劃的高層次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同時,不斷完善人才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