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六穩”“六保”,圍繞保障糧食生產、豐富“菜籃子”、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眾多方面,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掀開了產業富農、生態崛起的嶄新一頁。1-3季度,我市農業生產總體呈現穩中有進態勢。
一、農林牧漁業發展總體情況
(一)農業經濟運行平穩上升。據統計,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8億元,可比增長10.6%,其中農業產值15.2億元,可比增長7.4%;林業產值2.2億元,可比增長2.1%;牧業產值18.3億元,可比增長16.4%;漁業產值6.8億元,可比增長4.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億元,可比增長5.7%。
(二)種植業生產穩定。1、糧食生產形勢較好,全市投入2000萬元用于支持糧食生產各個環節,在抓好田間管理同時,制定了治蟲減災預案,指導各鄉鎮落實科學治蟲抗災措施,確保實現今年糧食生產大豐收。2、蔬菜生產形勢較好,全市以蔬菜標準園創建和基地建設為抓手,切實推進蔬菜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前三季度蔬菜播種面積達12.66萬畝,總產量18.23萬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4%和2.4%。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全市蔬菜生產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經營主體不斷優化。逐漸改變以戶種菜的傳統模式,以企業連基地、協會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發展,應對風險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市連片100 畝以上蔬菜生產基地24個;各類蔬菜加工企業1家,年銷售額達 3.9718億元;蔬菜經濟合作組織121個。全市無公害蔬菜基地4個、產品認證11個;截至目前全市使用環保殺蟲燈120盞,防治面積達3000 畝,舉辦蔬菜科技培訓4期,培訓人次達120 人次。3、中藥材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 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雄厚的產業積淀,緊握“中國藥都”振興工程的時代契機,樟樹市在不斷的發展進程中,成功探索出“1+2+3”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中藥材種植面積50.7萬畝,百畝以上基地153個,千畝以上基地36個,萬畝基地1個、種苗基地6個。樟樹中藥材成功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樟樹吳茱萸”“清江枳殼”和“樟樹黃梔子”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亮麗名片。
(三)畜牧水產養殖效益顯現。1、生豬產能逐漸恢復。據調查隊上報數據:1-3季全市生豬出欄46.5萬頭,比上年增長40.8%;豬肉產量3.8萬噸,比上年增長36.9%。年末生豬存欄41萬頭,比上年增長52%;其中能繁母豬存欄4.7萬頭,比上年增長32.7%。2、肉牛產業持續增長。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品種改良加快、牛肉價格持續上漲、養殖方式調整等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全市牛產業持續發展。2021前三季全市前三季全市牛出欄3.6萬頭,比上年增長4.1%。受環境整治的影響期末牛存欄5.02萬頭,比上年下降14.8%。牛養殖產業呈現“肉牛比重持續提高,役用牛比重持續下降”的狀況。3、養羊產業快速增長。近幾年,羊肉價格的一路上揚帶動了養羊業的發展,各地養羊積極性較高。1-3季全市羊出欄26878只,比上年增長12.1%;羊肉產量552噸,比上年增長24.6%。季末全市羊存欄1.51萬只。4、受價格因素的影響,家禽出籠呈下降趨勢。1-3季全市家禽出欄556.76萬羽,比上年下降24.6%;家禽存欄331.47萬羽,比上年下降7.2%;全年禽蛋產量4105噸,比上年下降41%。5、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大力推進現代漁業進程,加快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建設,為生產發展創造了條件。2021年魚價持續走高,前三季度全市漁業產值實現6.8億元,可比增長4.5%。
(四)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 在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樟樹市以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鎮、全省美麗宜居示范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成功打造出葛玄路、105國道樟樹段等鄉村振興示范線3條,閣山鎮、店下鎮等鄉村振興示范鄉鎮6個、洋湖鄧家莊、永泰車埠村等鄉村振興示范引領村莊30個及美麗示范庭院3000個;2020年全市投入2.7億元,建設新農村建設點1135個,涉及661個自然村,實現了新農村建設四年“掃一遍”目標;完成規范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中藥材質量檢測中心建設、中藥材病蟲害測報、種質資源保護、“三園一圃”建設、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病蟲害檢疫檢測、中藥材電子交易和中藥材電商交易平臺建設等項目,成功建成了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實現農村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
二、存在的問題
(一)糧食“兩穩”壓力較大。據調查,今年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價格較同期增長20%左右,種糧成本增加,加上雙季稻種植效益偏低,部分種糧大戶種植雙季稻的意愿不強,“壓單擴雙”存在一定難度,糧食生產穩面積、穩產量壓力較大。同時,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格一反往年的上漲趨勢,與去年持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加速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基本為50歲以上的人員,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明顯。如何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避免將來出現“有地無農”的尷尬局面亟需引起重視。
(二)生豬價格下跌,影響生豬生產。今年以來樟樹市生豬出欄量顯著增加,生豬出欄價格不斷下滑。據調查:與去年同期相比,玉米、豆粕、配合飼料上漲35.4%、147%、11.5%。目前外購仔豬進行二次育肥養殖模式,生豬生產成本在12.5元/斤左右,每出欄一頭豬虧損普遍在1000元以上;自繁自養模式,生豬生產成本在8.5元/斤左右,每出欄一頭豬虧損普遍在300元以上,絕大跌部分部分養戶進入虧損階段。價格下跌也導致部分養殖場,特別是中小散養戶出欄后補欄意愿不強或減少存欄。
(三)資金短缺對農業規模化生產的影響。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需要以機械設備作為發展支撐,如雙搶時節,早稻收割期短,收獲的早稻稻谷需盡快曬干儲藏,而規模大戶種植早稻面積廣,產量高,受曬谷場地、勞動力、天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需投入大量資金購置收割、烘干等農機設備。而目前農業融資渠道偏窄,金融機構貸款緊、門檻高、流程復雜,承包土地和農機機械等不能作為抵押物,規模戶資金短缺問題較為突出。勞動力方面:隨著機械化水平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掌握一定種養殖知識、能熟練操作機械的農民需求量加大,而技術型勞動力缺乏和人工費用高漲成為掣肘因素。一方面,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在農忙時節勞動力較為緊張,尤其是可熟練操作大型拖拉機的機手難雇。另一方面,近年來勞動力工資日漸上漲,據調查了解,目前普通農村勞動力日工資約為100-200元,技術型勞動力人工成本更高,勞動力成為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
三、幾點建議
(一)抓好糧食生產。在穩住糧食面積上繼續抓落實,重點是抓好耕地拋荒治理,確保全市糧食面積穩中有增。在加強田間培管上繼續抓落實,認真落實“藏糧于技”戰略,實現良種、良法、良地有機配套,不放松抓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確保高產穩產。在確保質量安全上繼續抓落實,按照耕地地力和耕地質量,分類施策,確保糧食質量安全。重點扶持發展一批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二)抓好畜牧業生產和監測。毫不放松抓好非洲豬瘟等疫情防控。支持養殖大戶和龍頭企業發展,開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持續強化工作調度,重點監測生豬生產和價格數據,預判生豬周期頂點以及對家禽、牛羊生產的影響。建立“恢復生豬生產政策協調聯絡工作機制”和“周調度、旬督查、月通報”等推進機制,定期會商研判,合力推進生豬生產恢復、擴產穩產。
(三)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技術支持。一是加大種養技能培訓。目前農業從業人員總體存在文化程度低、缺乏勞動技能等問題,只有不斷加大“職業農民”培訓,提高農戶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才能實現現代農業的“高產出”。二是引進大項目、好項目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不斷改善農業供給端質量,才能實現現代農業的“高科技”、“高效益”,從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