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經濟復蘇步伐繼續加快
——2020年全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步向好,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宏觀經濟展現了回暖快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全年我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4.74億元,比上年增長4.1%,增速分別高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7.4、3.6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宜春1.8、0.3、0.4個百分點,位居宜春市第2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4.88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86.63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193.23億元,增長4.0%。從結構上看,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0:45.1:44.9 調整為10.6:43.9:45.5,第一產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0.6個百分點。從拉動力上看,第一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24.6%,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6.0%,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9.4%,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4個百分點。
(二)產業發展穩住了基本盤
1、農業生產形勢較好。2020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37億元,可比增長3%。一是糧食產量穩定。2020年我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0億斤以上,達10.33億斤。二是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年末生豬存欄44.61萬頭,比三季度末增長65.3%;生豬出欄44.63萬頭,比三季度末增長35.2%。三是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9.66萬畝,新增10.51萬畝,增長26.9%。
2、工業生產穩步恢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較前三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增速分別高出全國、全省、宜春2.4、0.6、0.5個百分點,位居宜春市第3位。一是入規企業數再創新高。2020年我市月度新增6家企業,年度新增44家企業,共新增50家規上工業企業。二是三大支柱產業均實現正增長。其中,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7%,較前三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鹽、化工總產值同比增長11.3%,較前三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金屬家具總產值同比增長13.1%,較前三季度提高5.0個百分點。三是行業發展平穩。全市2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3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82.1%。其中位于前三的行業分別為家具制造業增長6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4.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32.2%。
3、第三產業復蘇加快。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與生產總值增速基本持平。分行業看,其他服務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2%、6.1%、4.7%、4.8%、6.7%;住宿和餐飲業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4.7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經營、好轉,供需改善。2020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29.6億元,同比增長20.3%。分行業看,營利性服務業增長較快,增長5.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7%、68.7%、32%。
(三)三大需求鞏固了基本面
1、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高出全國5.2個百分點,低于全省0.1個百分點,與宜春持平。一是工業投資增長加快。2020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8%,高于全市投資增幅2.7個百分點,高于宜春平均增速2.4個百分點,在宜春排位較上半年前移5位。二是技改投資占比提高。2020年,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5.7%,占工業投資比重50.5%,比上年提高6.0個百分點,高于全市投資增幅17.6個百分點。三是投資結構有所優化。2020年,一、二、三產投資分別增長27.2%、10.8%和0.9%。投資結構由去年同期的1.1:70.0:28.9調整為1.3:71.7:27.0,第一產、第二產占比分別提高0.2和1.7個百分點。
2、消費市場逐步復蘇。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居民生活和市場活力逐步恢復,消費市場持續復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88億元,同比增長3.5%,比前三季度提高4.3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宜春7.4、0.5、0.8個百分點,位居宜春第3位。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7%。居于宜春市第2位。生活類商品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全市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飲料類、日用品類等生活類零售額分別增長41.4%、13.9%、36.2%;消費升級類商品加快增長,化妝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0.6%、11.1%。
3、對外貿易保持增長。盡管受全球外需低迷影響,外貿形勢較為嚴峻,但樟樹積極應對,于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外貿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全市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6.18億元,增長35.3%,增速較前三季度提升47.1個百分點,高出宜春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位居宜春第2位。
(四)發展質量實現了新提升
1、財政收入增速回升。財政總體運行平穩,全市財政總收入62.89億元,同比增長3.7%,較前三季度提高9.7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宜春7.6、2.5、1.9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 36.35億元,增長0.1%,稅收收入為52.35億元,增長1.2%。
2、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5元,增長7.2%,較前三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56元,增長5.7%,較前三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1.5個百分點。
3、企業效益整體向好。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銜接順暢,全市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4.8%,較前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7%,較前三季度提高1.9個百分點。
(五)要素保障釋放了高“活”力
1、用電數量明顯回升。2020年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9.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41%,增速列宜春第2位,高于宜春平均水平2.4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為12.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46%,增速列宜春第2位,高于宜春平均水平 2.94個百分點。
2、金融持續平穩增長。為應對疫情影響,全市金融系統深入實施金融支持市場主體配套幫扶政策,從加大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優化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2020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5.39億元,同比增長15.6%,較前三季度提高5.8個百分點,增速列宜春第5位;各項貸款余額338.15億元,同比增長16.7%,較前三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增速列宜春第7位。
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一是引進內資穩定增長。2020年我市實際引進內資99.72億元,同比增長9.0%,較前三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二是利用外資持續增長。2020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0969萬美元,同比增長7.3%,較前三季度提高13.5個百分點。
4、市場主體明顯擴張。2020年我市新成立個體戶3422家,較2019年全年翻一番,新成立企業法人單位5225家,較2019年全年49.7%,市場主體擴張迅速,市場信心進一步加強,活力持續煥發。
(六)動能轉換展現了強態勢
1、新興產業增長較快。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1%、3.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8.4%、44.5%。2020年我市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為107家,占規上工業企業數量比重為45.7%;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額為5159.1萬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39%,比去年提高0.6個百分點,增速列宜春第1位。
2、新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全市限額以上網絡商品零售額增長35.0%,比1-11月提高3.0個百分點。
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2020年全市經濟在壓力中前行,成績來之不易。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和挑戰依然存在,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視和解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較多
全市經濟經過這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難度加大。從工業看,主要支柱行業基數較高,增量有限,新產業、新行業成長為新增長點仍待時日。從第三產業看,房地產業2020年形勢較好,量價齊升,房價達到歷史新高,房地產開發投資達27.6億元,同比增長20.4%,但同時也增大了房地產庫存,因此,2021年房地產業預計保持相對穩定或適當回調,增量有限;郵政業近幾年來迅猛發展,郵政業務總量2019年1-11月和2020年1-11月分別增長98.1%和81.7%,2021年預計難以繼續保持這種高速增長;批零住餐受疫情影響較大,難以保持較高增長。也就是說,第三產業各行業總體漲幅空間有限。
(二)投資持續增長動力不足
一是重大項目支撐不夠。2020年,全市在庫億元以上項目104個,其中完工項目52個,占全部億元項目個數的50%,剩余項目持續支撐作用乏力。二是民間投資增長乏力。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6.7%,低于全部投資1.4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84.8%,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三)消費品部分重點行業恢復較慢
一是汽車類商品銷售市場仍較疲軟。汽車類商品對我市限上零售額增速影響較大,2020年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增長0.4%,低于限上零售額增速11.2個百分點。二是住宿餐飲業消費較難彌補。2020年以來住宿餐飲業受疫情沖擊較大,全市住宿業和餐飲業仍為負增長,分別下降6.9%和2.8%。
三、下一階段工作建議
總體上看,2020年面對嚴峻挑戰,全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發展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2021年是現代化建設進行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很嚴峻,國內經濟回復尚不牢固的大背景下,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突出,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的任務更加緊要。2021年,全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宜春市委和樟樹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1、加強檢測預警。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一季度各項經濟工作,謀劃一季度全市經濟“開門紅”,是完成“十四五”規劃和2021年全年各項經濟目標任務的重要基礎。相關責任部門要緊盯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抓好檢測調度,及時發現經濟指標運行的苗頭性問題,對統計部門反饋的預警問題積極作為,協同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問題。
2、圍繞全年目標推動工作落實。一是抓好GDP基礎指標。GDP是一個綜合性指標,需涉及指標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各部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對落后指標,特別是差距較大的指標,相關部門要認真分析原因,切實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同時,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值、商品房銷售面積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對GDP影響較大的指標相關部門要重點調度。二是做好申規入庫工作。只有先入庫,才有統計數。統計、工信、發改、商務、住建等部門加強溝通,根據企業入統有關流程和要求認真篩選,協同作戰,切實做好企業項目調查摸底工作,對有望入統的企業和項目加強調度和幫扶,指導達標達規企業和項目整理完善申報入統材料,持續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入統”。三是確保投資平穩增長。一方面確保已開工且符合入統條件的項目及時入統計庫,形成具體有效投資,對已開工但未入統的重點項目要著力幫助解決因立項文件、施工合同、項目證照等入統資料不全導致無法入統的問題,確保都能及時納入統計庫,實現“應統盡統”。另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和協調力度,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項目前期工作,確保納入省大中型項目和省市縣聯動調度項目按時開工,推進在建項目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度,確保如期完工,努力發揮重大項目對全市投資增長的支撐作用。
3、關注重點企業發展。我市在工業、建筑業、貿易等行業的頭部企業集聚特征明顯,須持續關注重點企業發展動向,做好配套服務工作,加強跟蹤走訪,為全市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保障。要重點關注恢復緩慢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引入政策調控機制,加大減稅降費等金融幫扶政策力度,密切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盡快落實信貸投放,精準幫扶企業恢復和發展,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各部門要進一步落實好“管行業必須管數據”職責,形成“統計+部門+企業”檢測預警和指導幫扶機制,有效破解制約企業運營瓶頸,保存量挖增量。同時,還要通過橫向對比找準發展中的各項短板,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補短補軟,力爭做到開局不掉隊、起跑即沖刺,全力確保各項指標在地區板塊中位居中上游水平,實現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3、聚力壯大現代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質量提升,打造特色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發揮消費對經濟拉動的主導作用。在鞏固傳統消費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服務增長動力,挖掘消費潛力,釋放消費需求。用新技術新產品融合發展不斷創造消費模式新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引進一批大型物流項目,加快打造全省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推動現代物流業集聚發展。加快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