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水利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凝心聚力推進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譜寫新時代治水興水的新篇章,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要求,以爭創“第一等的工作”的使命擔當,全面落實國家“江河戰略”,以國家骨干水網為依托,加快引調排水工程、調蓄工程、智慧水利工程建設,著力構建以南昌都市圈為核心,贛東北、贛西北、贛中、贛南四大片區為支撐的“一核四區”江西現代水網,持續鞏固升級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加快構建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六大體系,加快推進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水利大省邁向水利強省,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提供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發展目標 堅持目標導向、效能導向。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升級,水利治理管理活動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持續水安瀾、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實現江西水利現代化。 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全面完成現有166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加固整治堤防1000公里,萬畝以上圩堤全面達到規劃防洪標準。到2035年,洪水有效調蓄系數提升至24%,基本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現代防洪減災安全體系。 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新增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9%,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有效提升,全省用水總量不超過262.3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2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到2035年,新增供水能力30億立方米,供水安全系數提升至1.30,基本建成配置優化、集約高效的現代水資源配置體系。 生態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45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86.57%,地表水國考斷面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達到95.5%。到203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7.87%,基本建成空間融合、河湖健康的現代水生態治理保護體系,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系統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 1.加快防洪水庫工程建設。恢復廖坊、江口、萬安3座大型水庫設計水位運行,推進南豐、銅包頭、極富等24座大型防洪水庫建設,對添錦潭、軍潭等16座大中型水庫實施改擴建,增強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上中游洪水調控能力。開展病險水庫(閘)“動態清零”行動,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對新出險水庫(閘)實施除險加固或降等報廢,做到發現一座除險一座。 2.實施堤防達標提升。全面推進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實施長江干流江西段防洪提升和鄱陽湖區重點圩堤達標建設,系統治理五河干流,推進鄱陽湖區1—5萬畝圩堤和單退圩堤加固整治工程,適時開展千畝圩堤整治,持續鞏固提升堤防防洪標準。加快推進11個設區市和鄱陽、上栗等51個縣(市、區)城區防洪治澇達標建設,鞏固提升城市防洪標準。 3.開展河道行洪通道整治。以流域為單元,全面系統開展五河重點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整治,推進洪患村鎮河流綜合治理、重點山洪溝治理、農村澇區排澇能力建設,著力補齊防洪薄弱環節。 4.推進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開展康山、珠湖、黃湖、方洲斜塘4座國家級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實施泉港、清豐山溪2座省級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提高鄱陽湖區洪水調蓄能力。加快制定單退圩堤進洪補償政策。推進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監測站網布局,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完善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二)構建保障有力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5.加快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謀劃建設鵝婆嶺、下寨等一批水庫水源工程及環鄱陽湖、贛南、贛西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實現城市優水配置。適時推進戰略儲備水源建設,加快山塘整治,全面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城鄉供水保障水平和供水品質,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 6.推進灌區建設與改造。充分保障高標準農田灌溉用水,加快建成大坳、梅江灌區工程,實施贛撫平原、袁惠渠、潦河、柘林等13處大型灌區和100余處重點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謀劃新建吉泰盆地、平江等一批大型灌區。 (三)構建科學系統的河湖生態健康體系 7.推進鄱陽湖區水生態治理。加快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推進環鄱陽湖碧道建設,全面提升湖區水資源承載能力。 8.實施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開展五河干支流生態廊道建設,構建人水和諧共生的濱水空間。推進幸福河湖、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建設一批水生態文明村、綠色小水電站,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水利風景區,提升城鄉生態環境和宜居環境。 9.實施源頭保護和水土保持治理。積極開展贛江源、東江源等江河源頭區保護與修復,加快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系統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水土保持崩崗治理,持續增強區域水源涵養能力。 (四)構建智能暢通的智慧水利體系 10.建設數字孿生流域。推進數字孿生峽江水利樞紐工程、贛撫平原灌區、樂安河流域、山洪溝先行先試建設,逐步建成五河數字孿生流域和重大水利工程的數字孿生工程。利用智能感知技術和通信技術,建設對涉水對象屬性及環境狀態進行監測與智能分析的“天空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推進重要水利工程工控網建設。 11.打造水利智能應用。持續完善水利業務網,打造水利事務業務平臺,推出一批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水工程建設管理、水土保持管理等領域智能應用。探索推進物聯網、衛星遙感、北斗等新技術與水利業務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建成現代水網“2+N”智慧調控應用體系。健全水利網絡安全制度,構建涵蓋基礎防護、監測分析和響應恢復的水利網絡安全防護體系。 12.加快智慧水利產業發展。推進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健全完善政企協作智慧水利建設機制,推動政府需求與市場融合,培育壯大智慧水利產業規模。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互聯互通、共促共進,適度超前部署研究、攻克智慧水利建設關鍵技術,加快智慧水利產業化發展。立足江西虛擬現實(VR)產業優勢,依托現有科研院所,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智慧水利人才培養基地。 (五)構建協同高效的水利管理體系 13.加強水資源管理。全面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守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加快推進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強化地下水監測評價預警。健全流域生態流量(水量)保障機制,嚴格生態流量監管。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高耗水產業、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水改造,推行公民節約用水行為規范。 14.加強河湖管理。全面強化河湖長制,健全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完善“河湖長+”機制,探索創新河湖管護長效機制,著力解決河湖管理保護“最后一公里”問題。嚴格涉河湖建設項目審批,加強河道采砂管理,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嚴禁以任何形式圍墾湖泊、違法占用湖泊水域,嚴禁擅自侵占河道、破壞河湖水文監測環境與設施。強化河湖岸線管理和灘涂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因地制宜采取生態修復措施,恢復和提高河湖濕地生態功能,打造最美岸線。 15.加強水土保持管理。強化水土保持源頭管控,嚴格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通過遙感等技術手段,實現區域、在建項目和建設過程全覆蓋監管。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增量,優化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布局,強化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高標準推進贛州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打造全國水土保持先行示范區“贛州樣板”。 16.加強水利建設與工程管理。加強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管控,完善水利建設市場監管措施。鞏固提升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健全運行管護長效機制。壓實水利工程管理主體責任,全面推行小型水利工程集中養護、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等管護模式。 17.加強水利風險管理。建設標準統一、數據互通、智能研判的水資源水生態監測網絡。優化調整洪泛區、蓄滯洪區、單退圩堤布局,加強管理,提升運用能力。科學設定水庫汛(旱)限水位、河道洪澇(干旱)警戒水位,完善水庫群聯合調度和信息共享機制。開展河道洪水風險評估調查,推廣洪水保險、堤防保險,探索更多水利風險保險金融產品。推進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和監測預警,強化水利水電工程生態調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健全農村供水水質檢測制度,防范飲水安全風險。 18.全面推進依法治水。深入貫徹涉水法律法規,推動出臺流域綜合管理、地下水管理、蓄滯洪區運用管理等法規規章,推動適時修訂河湖管理、農田水利等法規規章,不斷完善地方水法規制度。健全水行政執法機制,突出水利重點領域執法,形成部門聯通、上下聯動、區域協同的執法機制。完善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嚴厲打擊水事違法行為。加強基層水行政執法能力建設,規范執法程序。 (六)構建富有特色的水利改革創新體系 19.深化水利改革。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深化水利領域“放管服”改革,著力提升水利政務服務能力。開展以流域為單元的治水管水體制改革,強化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探索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模式,發揮流域治水管水綜合效能。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破解制約水利高質量發展瓶頸,不斷暢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路徑,實現水生態價值轉換。全力推進水權改革,鼓勵區域水權、取水權、灌溉用水戶用水權等水權交易;完善合理水價形成機制,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城鄉供水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構建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格局。 20.大力實施水利科技創新。加強水利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健全水利科研經費穩定支持機制、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持續實施“科技+水利”項目機制,全面激發水利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圍繞水旱災害防御、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四水四定”水資源管理創新、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研究等重點領域,開展聯合攻關、重點突破。推進水利科研成果示范應用與轉化,積極推廣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在抗洪搶險、水利建設與管理等各領域的應用。加強水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用足高層次人才政策,著力解決基層水利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三、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切實加強領導,定期研究水利高質量發展工作。水利部門要認真履行行業主管責任,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系統謀劃和推進落實。其他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統一領導、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整體工作格局。 (二)強化規劃引領。高度重視水利規劃編制工作,主動對接國家水網規劃、長江流域防洪規劃等國家和區域水利相關規劃,強化水利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等其他相關規劃的銜接。高標準開展規劃執行評估、動態調整和修訂修編,提高水利規劃對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引導約束,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水利規劃編制統一領導,建立重大水利規劃跨部門工作機制。 (三)強化要素保障。按照應保盡保原則,依法依規保障水利項目用地、用電以及使用林地和濕地,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要優先支持安排。積極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將水利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持。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探索開展水利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支持更多中長期貸款等金融資金向水利項目重點傾斜。 (四)強化考核激勵。在市縣綜合考核體系中將水利高質量發展有關目標作為“水利建設”指標的重要考核內容。常態化開展工作調度,適時開展評估評價。健全水利行業監督體系,推進水利監督常態化、規范化、專業化。建立健全獎懲機制,綜合運用考核結果,按有關規定對工作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激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地方和單位進行通報批評、約談問責。 (五)強化宣傳引導。各地各部門要積極宣傳水利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效、典型經驗、先進事跡。宣傳部門要主動介入,水利部門要統籌協調,深入講好水利故事,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加強水文化建設與水利遺產保護修復,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水文化品牌。發揮水利工程、水利遺產的教育意義,加強省情、水情教育,增進全民水安全、水憂患、水道德意識,全面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江西。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推進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現將全文予以公開發布。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