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目的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始終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做好水旱災害事件防范與應急處置工作,有序銜接防抗救,保證防汛抗旱搶險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減輕災害損失和影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全鎮范圍內突發性水旱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突發性水旱災害包括:河流洪水、漬澇災害、山洪災害、暴雨災害、干旱災害、供水危機以及由洪水、臺風暴雨、地震等引發的水庫垮壩、堤防決口、水閘倒塌、供水水質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災害。
三、組織指揮體系
為科學有序的進行抗洪搶險抗旱救災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減少人員傷亡和減輕財產損失,在上級防汛抗旱指揮部和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統一開展全鎮防汛抗旱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指導和救災等日常工作,成立閣山鎮防汛抗旱應急領導小組。
組 長:陳 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常務副組長:陳宏剛(副鎮長)
副 組 長:其它班子成員、各村、居(社區)書記。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鎮水務站,陳宏剛任主任、水務站站長許海龍任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七個小組負責全鎮防汛抗旱工作,組織災后處置,并做好有關協調工作。
四、工作機制
(一)、值班值守機制
按照汛期分主汛期(一般為4月1日至9月30日)以及次非汛期(一般為1月1日至3月31日,10月1日至12月31日)
主汛期期間,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保持值班電話24小時暢通,不得以任何原因中斷聯系;同時要暢通信息,遇有汛情、災情、險情、工情要及時上報、及時處置。
(二)轉移機制
1、轉移原則:遵循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后一般人員,先低洼處后較高處人員的原則,以集體、有組織轉移為主。由鎮防汛抗旱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勸導村民安全轉移,個別不聽勸阻的,采取強制轉移措施。
2、轉移安置路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則。先擬定好轉移路線,檢查轉移路線是否出現異常,如有異常應及時修補或確定新的轉移線路。轉移路線避開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帶。根據擬定的轉移安置路線繪制轉移安置圖,并填寫群眾轉移安置計劃表。
3、轉移安置方式:安置地點一般因地制宜地采取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結合的原則。安置方式可采取投親靠友、借住公房、臨時安置點等。
4、如轉移安置過程中出現交通、通訊中斷等特殊情況時,災區各村組應各自為戰、不等不靠,及時采取防災避災措施。借助無線廣播、銅鑼、哨子等設備引導轉移人員到安置地點。在轉移路線交通中斷下,選擇向溝谷兩側山坡或滑動體的兩側方向轉移到就近較高地點。對特殊人群的轉移安置采取專項措施,專人負責,確保無人掉隊。
五、預防和預警機制
時刻關注氣象局發布的鎮轄區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當預報即將發生嚴重水旱、旱情等災害時,鎮防汛抗旱領導小組應提早通知有關區域做好相關準備。
六、應急響應措施
(一)干旱災害
加強旱情監測,關注旱情的發展情況,定期分析預測旱情變化趨勢,通報旱情和抗旱情況,及時組織、研究和部署抗旱工作,做好抗旱水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
(二)汛情災害
當發生汛情災害后,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形勢進一步惡化。當汛情災害形勢嚴峻時,立即需要對是否緊急轉移群眾作出決策,需轉移時,應按預定的轉移路線組織人員安全撤離。
1、轉移安置災民
一是根據水情,將老弱病殘人員和貴重物品撤離,并安置到預定安全地帶;二是正式轉移。按指定路線轉移到安置地點。轉移后的安置采取三種方法:一是投親靠友;二是在各村內部安置;三是在鎮文化站、向上小學等進行集中安置。三層樓轉移群眾對接分工詳見附件1;薌溪村委災害轉移接分工安排詳見附件2。
2、查災、核災、報災
各村(組)及時收集、上報災情,每日向鎮政府報告情況,有災報災,無災報安。災情穩定后,組織力量,全面開展災情核查工作,確保災情準確、詳實。對于倒塌房屋和因災死亡人口情況,要掌握到戶、到人,并建立倒房戶、受災人員花名冊。
3、落實生產自救等措施。
有關單位和各村要根據鎮里統一要求,通過清淤排澇、加強后期田間管理、開展群眾互助互濟活動、組織社會捐助、進行勞務輸出等措施,以減少和控制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
七、保障措施
鎮政府負責做好防汛抗旱資金儲備,列入財政年初預算。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統一組織防汛抗旱知識培訓和演練計劃。采取多種組織形式,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開展防汛抗旱演練。
(解讀人:胡棋鵬 0795-716126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