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也是人類生活中不能離開的東西,它同時又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第五卷《作咸》中說:“口之與味也,辛酸甘苦,經年絕一無恙。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而此味為人生生氣之源哉?”他由人一日也離不開鹽,推想到人類的來源是否同水和鹽有直接關系?宋應星的推測使我們想到,我們的祖先何時發現采鹽、煮煉食鹽的呢?
隨著人類的誕生,我們的祖先便逐漸摸索到找尋食鹽的方法了,而且鹽在天地間,“巧生以待”人類。在《天工開物》中,宋應星將鹽按產地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砂鹽六種,還有兩種鹽很特殊,一是產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樹葉鹽與我國西北地區產于山石上的“光明鹽”(即水晶鹽)。當然主要的是海鹽、井鹽、池鹽、土鹽以及巖鹽。中國的古代文獻記載各地產鹽的情況,像“東北曰幽州,其利魚鹽”(《周禮?職方》),“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管子?輕重甲》)等。由于產鹽的地區與方式不同,誰最早發現制鹽,傳說不一。據說號稱鹽業祖師神,多達30 多位。
1970年,樟樹巖鹽的發現,結束了江西“貧鹽”的歷史。毛澤東同志欣然批示:“江西找到大鹽礦,是件大好事”。1972年鄧小平同志也親臨視察,對江西鹽礦的發展寄予殷切期望。該礦鹽質純正,儲量可供開采1000年,以“鹽”為中心的樟樹化工系列產品開發,其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