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樹是全國唯一獲權威機構中國中藥協會認定的“中國藥都”,它以中藥業著稱于世,自古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中藥業是樟樹寶貴的古文化遺產,也是樟樹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篇章,更是我國中藥業寶庫中的綺麗瑰寶。自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葛玄,到閣皂山修道煉丹,采藥行醫算起,經過1800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樟樹藥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藥材交易、藥材炮制、藥膳、藥業信仰等風俗,還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藥幫——樟樹藥幫。千萬人的赤誠奉獻,千百年的艱苦創業,千萬次的反復實踐,才建立起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醫藥千秋大業,成為今日的藥都——樟樹。
樟樹藥文化發展史
樟樹中醫藥業源遠流長,其起源與發展幾乎與中華醫藥史同步??v觀樟樹中醫藥的發展歷史,大體可以分為起源、興起、發展、鼎盛四個歷史時期。
一、起源
樟樹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樟樹筑衛城、樊城堆地區的先民,已經開創了古老的原始文明,不僅學會了農織漁獵,制陶建室,而且初步懂得并應用原始醫藥衛生知識,例如:用火焙燒居室的墻壁和地面,以避濕驅寒;用燒熱的泥土、石塊緩解某些腹痛和不適;用石磚、骨針治療人體局部關節疼痛等等。這些原始醫藥衛生知識,對后來樟樹醫藥活動起著開源拓流的作用。
進入殷商時期后,樟樹吳城地區的先民對醫藥衛生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巫祝們在祭祀祈禱的同時,也用自己的醫藥知識為人驅邪治病,這是巫、醫混同時期。隨著釀酒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人們懂得了酒既可以使人興奮,也可以使人麻醉,進而學會了利用酒的這種特性來治療某些疾病;后來,又懂得了藥物浸酒的方法。因而在樟樹中醫藥界一直流傳有“酒藥同源”之說。
二、興起時期
東漢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樟樹閣皂山一帶以符箓驅邪治病為手段,進行布道傳教,因此,張道陵被樟樹醫藥界奉為“醫道同源”的創始人。東漢末年,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在閣皂山采藥煉丹,治病施診,創立“葛家道”,開創了道教采藥治病之先河,帶動了閣皂山附近村民的采藥行醫活動。從唐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新修草本》來看,收錄的藥品844種,其中樟樹閣皂山所產的藥材就有茯苓、沙參、烏藥、葛根、烏首等200余種。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古代淦陽一帶,地勢低洼,常有洪水為患,水災之后,往往流行瘟疫,到三國孫吳時期,閣皂山民將采集的中藥,或巡診于村舍,或擺攤于淦陽,懸壺施診,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藥都源地,葛玄被樟樹藥界奉為“醫藥同源”的“奠基人”。
三、發展時期
樟樹成為今日的“藥都”,為中藥材交易,集散,加工炮制之地,奠基于唐宋。唐代“藥圩”,宋代“藥市”,為明清時期樟樹中藥業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樟樹“藥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處于這條“官道”中心的淦陽城(今樟樹)即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憑借袁贛二水與南通北達的驛路,或達京師,或至吳楚,或走湘桂,或通閩浙,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樟樹則成為南來北往、東臨西達的藥材集散、中轉之地。四方藥商逐漸增多,“藥圩”顯然不足以適應日益發展的藥材市場的需要?!鞍に汀逼惹行枰粋€固定的相互交流的場所,一時銷售不了的藥材,也需一個穩妥保管地點,來往藥商也需落腳之點,于是“貨?!?、“藥行”等應運而生。至宋代“藥市”也就逐漸形成。醫藥兼備的“藥店”相繼出現。北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樟樹地產“商州枳殼”、枳實,又以它上乘質量,每年作為貢品向皇宮進貢15斤左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為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遺民侯逢丙,恥于仕元,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至樟樹開設“侯逢丙藥店”濟世度人,“設肆制藥”,所制飲片成藥享譽東南,成為樟樹藥史上首創設廠制藥的著名藥師。 樟樹在唐、宋、元三代約700余年的時間里,形成“藥圩”,并進一步發展為“藥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涌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為樟樹中藥業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鼎盛時期
樟樹中藥業,在明清時期的400余年中,已進入全面發展、鼎盛時期。其主要特征是: ①經營形式、管理辦法、采購銷售、藥商食宿等都有它自身特點,獨樹一幟的行、號、店、莊遍布全國,同時也引進“外商”,在樟樹設立字號,形成“以我為主,主客并存”的藥業體系。清道光初年(1821-1850年),樟樹鎮內有藥材行、號、棧、莊近200家,其中藥行所占比例大,號稱“四十八家藥材行,還有三家賣硫磺”。在這 200家店中本地藥商經營的有百數十家,外地藥商以河南、安徽人為主,開設店、棧50余家。 ②以人才、技術輻射全國,并以“鄉誼”、“親誼”為紐帶,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樟樹藥幫逐漸形成。它雖非官方組織,但高尚的藥德,嚴明的幫規,高超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是與其它政治為背景的“幫會”有區別的,它是促進中華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社會經濟的民間組織。樟樹藥幫的形成,是與樟樹人向外開拓分不開的。 樟樹藥商以樟樹為“大本營”,通過三次外出經商的高潮,逐漸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漢口、四川的重慶,加上樟樹四個中心據點,各據點又再向四周擴展,遍及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山西、陜西、遼寧、吉林、甘肅、廣東、廣西、貴州、香港等二十個省、區、市、地區。樟樹藥商到外地的確切人數,歷經數百年,惜無記載,難以查考,但即使在樟樹中藥業已是衰落的民國時期,據統計也有七、八萬人,那興盛時期人數之多就更難想象了?!罢翗渌帋汀痹诮M織上進一步的健全,反過來又促進了“樟幫”藥業經營的發展,形成了以樟樹為中心的全國藥業網,與當時的“京津幫”、“四川幫”三足鼎立,互相抗衡,并以它獨特的技藝,卓越的管理,眾多的人員,雄厚的資金,占有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帶廣闊的藥材市場。 ③以藥、醫結合,藥材集散與藥材加工炮制同步發展。樟樹中藥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已不僅僅是藥材交易、集散,而且是“藥材技術中心”,它以獨特的鑒別技能,科學的收藏保管,技藝精湛的加工炮制,質量上乘的成藥產品,而獲得“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八帯睘槭裁匆秸翗鋭t齊?除了各路藥商、各路藥材齊集樟樹,品種齊全外,還有經過加工炮制、各種性能的藥也齊,這就是藥業技術領先,簡言之謂“科技領先”,藥到樟樹“則齊”,藥過樟樹“則靈”,正是千千萬萬無名藥師藥工在千百年反復實踐中的發明創造。 明清時期樟樹藥商,在經營體制上獨樹一幟;在藥業組織上形成“樟幫”;在經營性質上進行獨創。由單純的藥材交易、集散、經營性轉變為和專業技術性同步發展,以“科技領先”,從而促進了經濟大發展,迎來了樟樹藥業的鼎盛時期。
樟樹藥俗
樟樹藥俗包括藥材交易風俗、中藥炮制、藥膳、藥業信仰等。樟樹藥俗最早始于東漢。建安年間,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入閣皂山結廬而居,采藥煉丹,開樟樹醫藥先河。后其侄葛洪繼承葛玄衣缽,采藥行醫,煉丹制藥,往來于樟樹閣皂山、南昌西山、峽江縣玉笥山、廣東羅浮山之間,使樟樹采藥施診逐漸成為專門行業。南北朝時期,樟樹藥業人員有了簡單的分工。宋末寶祐六年,樟樹鎮建“藥師院”,供奉藥師佛,祭祀藥王和求神醫病。明萬歷年間,改建“藥師院”,更名為“藥師寺”。清康熙年間,樟樹藥業趨于鼎盛,享有“南北藥材之總匯”的美譽。在此期間,樟樹藥商組建“藥王會”,“藥師寺”改稱“藥王廟”并奉孫思邈為藥王,清嘉慶、道光年間,樟樹藥幫正式形成,為全國三大藥幫之一。光緒十三年,樟樹藥商集資公建三皇宮,供奉的神祇有伏羲、神農、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孫思邈、李時珍等十三位醫藥學大師。此宮成為藥商交易場所、藥幫活動中心,每逢四月二十八日(孫思邈生日)和八月十五日(葛玄“白日飛升”之日)于藥王廟舉行廟會,招徠四方藥商交流。在此期間,各藥號老板、先生都到三皇宮為藥王先師拜壽,群眾大多前往藥業祖山閣皂山祭祀葛玄。藥王會期間主要活動為祭祀藥王、戲班唱戲、打拳舞獅等,常持續三天左右,通常有數萬人參加。每逢除夕,藥界同仁向藥王禮拜辭歲,大年初一又聚三皇宮團拜。
樟樹藥材炮制過程可細分為藥材的鑒別、抖擇、切制、炮炙、加工、貯藏等。藥材鑒別,俗稱“識藥”,全憑手、眼、口、鼻、耳來分辨藥材的品種真偽、質級。藥材抖擇,即對藥材進行選凈、分級,俗話說“藥抖干層灰”。藥材切制,有洗藥、潤藥和切制三個環節,各有講究。洗藥包括洗、浸、泡。有的藥材要浸泡多時,有的草類藥材則要“搶水洗”,不能浸泡。潤藥是為了便于切制,潤藥講究“潤功”,潤功之重要,在于不失藥物有效成分。切制是根據藥材形態和質地,加工成片、段、塊、絲等各種式樣的咀片。樟樹切制飲片最講究“刀功”。各店號最佳刀工被稱作“頭刀”。藥材炮炙又叫修治,是樟樹藥業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主要是起到清除雜質、矯正氣味、降低或消除毒性,以至改變藥物性能的作用。一般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種方法,而以火制者居多。
樟樹藥膳
樟樹藥膳品種豐富,有藥菜、藥糕、藥餅、藥粥、藥粉、藥清湯、藥酒等。藥膳繼承傳統,科學創新,配方嚴格、選料嚴謹、注重烹藝、講究口感,做到切配精細、配伍合理、火候到家、烹制得法,色、香、味、形俱佳,達到食療效果。
樟樹藥交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樟樹中醫藥業邁入振興時期。自1958年開始,樟樹恢復了中斷多年的藥材交流會。至今,“樟交會”已經成功舉辦了49屆。樟樹是全國三大藥材交流中心之一,在全國藥界享有盛譽,有“中國藥都”之稱。1958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樟樹全國藥材交流會在清江飯店舉行。到會代表100人,成交(訂單)金額150萬。
2018年第49屆樟交會在會展規模、檔次、人氣及成效上在大突破,實現了會展品牌的大提升,成為了全國中醫藥會展規模最大、參展企業最多、最具行業影響力的盛會。僅開幕式當天,大會成交額超60億元。大會期間,來自全國參會、參展醫藥廠商7600多家,共有醫藥專業代表等共10萬多人次參會,其中參展廠商超2000家,參展品種超2.3萬個,專業參會代表、采購商超5000家;大會成交額達165億元,其中中藥(中成藥、飲片、中藥材等)成交額近100億元,中藥制造機械設備成交額12億元,“互聯網+藥交會”交易平臺成交額超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