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它以中藥業著稱于世,享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中藥業是樟樹寶貴的古文化遺產,也是樟樹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歷史篇章,更是我國中藥業寶庫中的綺麗瑰寶。
樟樹這塊寶地,在醫藥方面之所以能從懸壺施診,發展到藥墟、藥市、藥碼頭,進而成為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從經營性到技術性,形成全國最大的藥幫——樟樹藥幫,并以藥必到樟樹方“齊”,藥若過樟樹則靈,而譽滿神州。這并非僅僅是“樟樹老表”會做生意,更不是靠“奸商”的發跡,而是千萬人的赤誠奉獻,千百年的艱苦創業,千萬次的反復實踐,才建立起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醫藥千秋大業,成為今日的藥都——樟樹。
據方志文獻記載,樟樹的醫藥活動,自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葛玄,到閣皂山修道煉丹,采藥行醫算起,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興起、發展、鼎盛三個歷史時期:
(1)興起時期
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記載:“漢建安中,有羽人葛玄者游閣皂山,當于東峰作臥云庵修煉”,“(東)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復往閣皂福地,于東峰之側建庵曰臥云,筑壇立灶居其中,謝絕人事,修煉九轉金丹”,“葛仙凡經二十二處修煉未見功效……惟于閣皂方得成就”。葛玄在閣山修道煉丹的同時,也采藥行醫。從唐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新修草本》來看,收錄的藥品844種,其中樟樹閣皂山所產的藥材就有茯苓、沙參、烏藥、葛根、烏首等200余種。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古代淦陽一帶,地勢低洼,常有洪水為患,水災之后,往往流行瘟疫,閣皂山民將采集的中藥,或巡診于村舍,或擺攤于淦陽,懸壺施診,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藥都源地,葛玄被尊稱為樟樹藥業鼻祖。
(2)發展時期
樟樹成為今日的“藥都”,為中藥材交易,集散,加工炮制之地,奠基于唐宋。唐代“藥圩”,宋代“藥市”,為明清時期樟樹中藥業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樟樹“藥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處于這條“官道”中心的淦陽城(今樟樹)即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憑借袁贛二水與南通北達的驛路,或達京師,或至吳楚,或走湘桂,或通閩浙,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樟樹則成為南來北往、東臨西達的藥材集散、中轉之地。四方藥商逐漸增多,“藥圩”顯然不足以適應日益發展的藥材市場的需要。“包袱水客”迫切需要一個固定的相互交流的場所,一時銷售不了的藥材,也需一個穩妥保管地點,來往藥商也需落腳之點,于是“貨棧”、“藥行”等應運而生。至宋代“藥市”也就逐漸形成。醫藥兼備的“藥店”相繼出現。
北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樟樹地產“商州枳殼”、枳實,又以它上乘質量,每年作為貢品向皇宮進貢15斤左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為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遺民侯逢丙,恥于仕元,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至樟樹開設“侯逢丙藥店”濟世度人,“設肆制藥”,所制飲片成藥享譽東南,成為樟樹藥史上首創設廠制藥的著名藥師。
樟樹在唐、宋、元三代約700余年的時間里,形成“藥圩”,并進一步發展為“藥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涌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為樟樹中藥業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鼎盛時期
樟樹中藥業,在明清時期的400余年中,已進入全面發展、鼎盛時期。其主要特征是:
①經營形式、管理辦法、采購銷售、藥商食宿等都有它自身特點,獨樹一幟的行、號、店、莊遍布全國,同時也引進“外商”,在樟樹設立字號,形成“以我為主,主客并存”的藥業體系。清道光初年(1821-1850年),樟樹鎮內有藥材行、號、棧、莊近200家,其中藥行所占比例大,號稱“四十八家藥材行,還有三家賣硫磺”。在這 200家店中本地藥商經營的有百數十家,外地藥商以河南、安徽人為主,開設店、棧50余家。
②以人才、技術輻射全國,并以“鄉誼”、“親誼”為紐帶,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樟樹藥幫逐漸形成。它雖非官方組織,但高尚的藥德,嚴明的幫規,高超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是與其它政治為背景的“幫會”有區別的,它是促進中華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社會經濟的民間組織。樟樹藥幫的形成,是與樟樹人向外開拓分不開的。
樟樹藥商以樟樹為“大本營”,通過三次外出經商的高潮,逐漸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漢口、四川的重慶,加上樟樹四個中心據點,各據點又再向四周擴展,遍及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山西、陜西、遼寧、吉林、甘肅、廣東、廣西、貴州、香港等二十個省、區、市、地區。樟樹藥商到外地的確切人數,歷經數百年,惜無記載,難以查考,但即使在樟樹中藥業已是衰落的民國時期,據統計也有七、八萬人,那興盛時期人數之多就更難想象了。“樟樹藥幫”在組織上進一步的健全,反過來又促進了“樟幫”藥業經營的發展,形成了以樟樹為中心的全國藥業網,與當時的“京津幫”、“四川幫”三足鼎立,互相抗衡,并以它獨特的技藝,卓越的管理,眾多的人員,雄厚的資金,占有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帶廣闊的藥材市場。
③以藥、醫結合,藥材集散與藥材加工炮制同步發展。樟樹中藥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已不僅僅是藥材交易、集散,而且是“藥材技術中心”,它以獨特的鑒別技能,科學的收藏保管,技藝精湛的加工炮制,質量上乘的成藥產品,而獲得“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藥”為什么要到樟樹則齊?除了各路藥商、各路藥材齊集樟樹,品種齊全外,還有經過加工炮制、各種性能的藥也齊,這就是藥業技術領先,簡言之謂“科技領先”,藥到樟樹“則齊”,藥過樟樹“則靈”,正是千千萬萬無名藥師藥工在千百年反復實踐中的發明創造。
明清時期樟樹藥商,在經營體制上獨樹一幟;在藥業組織上形成“樟幫”;在經營性質上進行獨創。由單純的藥材交易、集散、經營性轉變為和專業技術性同步發展,以“科技領先”,從而促進了經濟大發展,迎來了樟樹藥業的鼎盛時期。
< body="">樟樹這塊寶地,在醫藥方面之所以能從懸壺施診,發展到藥墟、藥市、藥碼頭,進而成為南北川廣藥材之總匯;從經營性到技術性,形成全國最大的藥幫——樟樹藥幫,并以藥必到樟樹方“齊”,藥若過樟樹則靈,而譽滿神州。這并非僅僅是“樟樹老表”會做生意,更不是靠“奸商”的發跡,而是千萬人的赤誠奉獻,千百年的艱苦創業,千萬次的反復實踐,才建立起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的醫藥千秋大業,成為今日的藥都——樟樹。
據方志文獻記載,樟樹的醫藥活動,自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葛玄,到閣皂山修道煉丹,采藥行醫算起,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興起、發展、鼎盛三個歷史時期:
(1)興起時期
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記載:“漢建安中,有羽人葛玄者游閣皂山,當于東峰作臥云庵修煉”,“(東)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復往閣皂福地,于東峰之側建庵曰臥云,筑壇立灶居其中,謝絕人事,修煉九轉金丹”,“葛仙凡經二十二處修煉未見功效……惟于閣皂方得成就”。葛玄在閣山修道煉丹的同時,也采藥行醫。從唐朝廷組織蘇敬等人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新修草本》來看,收錄的藥品844種,其中樟樹閣皂山所產的藥材就有茯苓、沙參、烏藥、葛根、烏首等200余種。閣皂山麓、贛江之濱的古代淦陽一帶,地勢低洼,常有洪水為患,水災之后,往往流行瘟疫,閣皂山民將采集的中藥,或巡診于村舍,或擺攤于淦陽,懸壺施診,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藥都源地,葛玄被尊稱為樟樹藥業鼻祖。
(2)發展時期
樟樹成為今日的“藥都”,為中藥材交易,集散,加工炮制之地,奠基于唐宋。唐代“藥圩”,宋代“藥市”,為明清時期樟樹中藥業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樟樹“藥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處于這條“官道”中心的淦陽城(今樟樹)即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津。憑借袁贛二水與南通北達的驛路,或達京師,或至吳楚,或走湘桂,或通閩浙,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樟樹則成為南來北往、東臨西達的藥材集散、中轉之地。四方藥商逐漸增多,“藥圩”顯然不足以適應日益發展的藥材市場的需要。“包袱水客”迫切需要一個固定的相互交流的場所,一時銷售不了的藥材,也需一個穩妥保管地點,來往藥商也需落腳之點,于是“貨棧”、“藥行”等應運而生。至宋代“藥市”也就逐漸形成。醫藥兼備的“藥店”相繼出現。
北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樟樹地產“商州枳殼”、枳實,又以它上乘質量,每年作為貢品向皇宮進貢15斤左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著名史學家、名醫徐夢莘所著《集醫錄》問世,為樟樹最早的醫學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遺民侯逢丙,恥于仕元,舉家從廬陵(今吉安市)遷至樟樹開設“侯逢丙藥店”濟世度人,“設肆制藥”,所制飲片成藥享譽東南,成為樟樹藥史上首創設廠制藥的著名藥師。
樟樹在唐、宋、元三代約700余年的時間里,形成“藥圩”,并進一步發展為“藥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涌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為樟樹中藥業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鼎盛時期
樟樹中藥業,在明清時期的400余年中,已進入全面發展、鼎盛時期。其主要特征是:
①經營形式、管理辦法、采購銷售、藥商食宿等都有它自身特點,獨樹一幟的行、號、店、莊遍布全國,同時也引進“外商”,在樟樹設立字號,形成“以我為主,主客并存”的藥業體系。清道光初年(1821-1850年),樟樹鎮內有藥材行、號、棧、莊近200家,其中藥行所占比例大,號稱“四十八家藥材行,還有三家賣硫磺”。在這 200家店中本地藥商經營的有百數十家,外地藥商以河南、安徽人為主,開設店、棧50余家。
②以人才、技術輻射全國,并以“鄉誼”、“親誼”為紐帶,專業技術為基礎的樟樹藥幫逐漸形成。它雖非官方組織,但高尚的藥德,嚴明的幫規,高超的技術,雄厚的資金,是與其它政治為背景的“幫會”有區別的,它是促進中華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社會經濟的民間組織。樟樹藥幫的形成,是與樟樹人向外開拓分不開的。
樟樹藥商以樟樹為“大本營”,通過三次外出經商的高潮,逐漸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漢口、四川的重慶,加上樟樹四個中心據點,各據點又再向四周擴展,遍及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山西、陜西、遼寧、吉林、甘肅、廣東、廣西、貴州、香港等二十個省、區、市、地區。樟樹藥商到外地的確切人數,歷經數百年,惜無記載,難以查考,但即使在樟樹中藥業已是衰落的民國時期,據統計也有七、八萬人,那興盛時期人數之多就更難想象了。“樟樹藥幫”在組織上進一步的健全,反過來又促進了“樟幫”藥業經營的發展,形成了以樟樹為中心的全國藥業網,與當時的“京津幫”、“四川幫”三足鼎立,互相抗衡,并以它獨特的技藝,卓越的管理,眾多的人員,雄厚的資金,占有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帶廣闊的藥材市場。
③以藥、醫結合,藥材集散與藥材加工炮制同步發展。樟樹中藥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已不僅僅是藥材交易、集散,而且是“藥材技術中心”,它以獨特的鑒別技能,科學的收藏保管,技藝精湛的加工炮制,質量上乘的成藥產品,而獲得“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藥”為什么要到樟樹則齊?除了各路藥商、各路藥材齊集樟樹,品種齊全外,還有經過加工炮制、各種性能的藥也齊,這就是藥業技術領先,簡言之謂“科技領先”,藥到樟樹“則齊”,藥過樟樹“則靈”,正是千千萬萬無名藥師藥工在千百年反復實踐中的發明創造。
明清時期樟樹藥商,在經營體制上獨樹一幟;在藥業組織上形成“樟幫”;在經營性質上進行獨創。由單純的藥材交易、集散、經營性轉變為和專業技術性同步發展,以“科技領先”,從而促進了經濟大發展,迎來了樟樹藥業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