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的藥文化,據有文字記載 ,始于東漢,奠基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步入振興之道。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以經營、技藝獨樹一幟的“樟樹藥幫”,為中華醫藥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興起時期( 東漢至隋,歷時400余年)
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記載 :“漢建安中,有羽人葛玄者游閣皂山,當于東峰作臥云庵修煉”,“(東)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復往閣皂福地,于東峰之側建庵曰臥云,筑壇立灶居其中,謝絕人事,修煉九轉金丹”,“葛仙凡經二十二處修煉未見功效……惟于閣皂方得成就”。源于中華大地的道教,兼巫兼醫,故有“醫”、“道”同源之謂。葛玄在閣山修道煉丹的同時,也采藥行醫,從而開創了樟樹醫藥業之先河。閣皂山亦為今日之藥都源地,葛玄被尊稱為樟樹藥業鼻祖。
形成時期( 唐、宋、元時期,歷時700余年)
樟樹“藥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開元四年(公元 716年),江西通往廣東的古驛路“大庾嶺道”開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為藥材的集散、中轉提供了便捷的條件。在唐、宋、元三代約700余年的時間里,形成“藥圩”,并進一步發展為“藥市”。藥行貨棧應運而生,藥店藥廠漸次開設,名醫藥師不斷涌現,醫學專著相繼問世,為樟樹中藥業走向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歷時約400余年)
樟樹中藥業,在明清時期進入全面發展時期,樟樹藥商在經營體制上獨樹一幟,在藥業組織上形成“樟幫”,在經營性質上大膽獨創,由單純的藥材交易、集散、經營性轉變為和專業技術性同步發展,以“科技領先”,從而促進了經濟大發展,迎來了樟樹藥業的鼎盛時期。
振興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六十多年來)
樟樹中藥業在清末民國時期曾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步入振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