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的秋風(fēng)掠過樟樹市永泰鎮(zhèn)的古道時,總能捎來兩樣特別的聲響:一是溪畔稻田間的鵝鳴“嫁么”,二是鐵鍋熱油里的“滋啦”脆響。這座藏在贛中平原的古鎮(zhèn),河網(wǎng)密布、水草豐茂,明清時便因鵝群交易興盛設(shè)了“鵝街”,而那只表皮酥如金甲、內(nèi)里嫩如凝脂的永泰椒鹽鵝,早已成了刻在樟樹肌理里的味覺符號。
在永泰人的餐桌上,椒鹽鵝從不是普通的菜肴,而是裹著百年民俗記憶的珍饈。老輩人總說這道菜是“婚席里蹦出的美味”——清道光年間,大觀村聶氏三女同日出嫁,聘禮里的鵝肉吃不完,巧婦便取隔夜鵝肉斬塊炸制,撒上鹽與胡椒,竟讓賓客贊不絕口。從此“鵝聲勸嫁,椒鹽留客”成了習(xí)俗,誰家辦喜事,桌上必有一盤金黃的椒鹽鵝。
制作椒鹽鵝,講究的是“選料精、火候準(zhǔn)”的真功夫。椒鹽鵝的選料向來苛刻:不論個頭大小,只看鵝的胸腔是否有彈性——這是辨別放養(yǎng)好鵝的關(guān)鍵。必須選120天左右的本地灰鵝,這種鵝常年在溪流稻田間覓食,肉質(zhì)緊實,皮下脂肪薄勻如雪,正是椒鹽鵝干香不膩的核心密碼。
宰殺處理也容不得半點馬虎,必得用鑷子細(xì)細(xì)拔凈細(xì)絨毛,“一根毛都嫌腥,這是老規(guī)矩”。柴火灶升起的煙是椒鹽鵝最香的引子:整只鵝下鍋,丟入姜片與蔥結(jié),文火慢煮40分鐘——這是永泰人摸出的“黃金熟度”,七分熟的鵝肉既不燉爛,炸后又能鎖住汁水。起鍋斬成2公分寬、4 公分長的條狀,待鐵鍋燒得冒青煙,舀入本地菜籽油,油熱到微冒煙時,鵝塊“滋啦”入鍋,翻炸至表皮鍍上琥珀色脆殼。在鵝塊煎好出鍋前10秒抓一把現(xiàn)磨胡椒粗粒和細(xì)鹽順鍋邊撒下,手腕猛地顛鍋,鹽粒與椒粒在熱力中炸開辛香,瞬間裹滿鵝塊凝成“金甲”。“撒早了焦糊,撒晚了不入味”,這火候?qū)W問和江西小炒“猛火快炒”的講究一樣,差一秒都失了風(fēng)味。咬開脆殼的瞬間,咸香先竄入舌尖,接著是鵝肉的鮮嫩多汁,胡椒的辛氣帶著暖意散開。
這道椒鹽鵝里,藏著贛中平原的生存智慧與藥都的養(yǎng)生密碼。粗鹽防腐,適配南方的潮濕氣候;花椒驅(qū)寒,契合樟樹千年的藥膳傳統(tǒng)。明清時,贛商沿著贛江往來,椒鹽鵝因易保存、能驅(qū)寒,成了商隊的必備干糧,“鵝街”的石板路上,曾印滿挑著鵝籠的腳印。如今,古鎮(zhèn)的餐館里,仍能看見師傅們顛鍋撒料的身影,而宴席上,它依舊是招待貴客的招牌。
逢年過節(jié),永泰的長輩們總會支起鐵鍋炸一鍋椒鹽鵝。金黃的鵝塊端上桌,孩子們搶著咬脆殼,長輩們則邊吃邊講老故事。對在外的游子來說,這口椒香是最濃的鄉(xiāng)愁——不管走多遠(yuǎn),只要咬到那層酥脆的“金甲”,就仿佛聽見了贛江的鵝鳴,看見了古鎮(zhèn)的炊煙。
這道從婚席里走出的家常菜,用一把鹽、一把胡椒、一口好鵝,熬出了百年滋味。它裹著婚俗喜慶,藏著商貿(mào)記憶,帶著藥都溫情,在贛江秋風(fēng)里,把樟樹的故事一口口喂給了時光。
          
                
贛公網(wǎng)安備3609820200011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