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碩果飄香。連日來,閣山鎮的枳殼種植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子掛滿枝頭,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穿梭在果樹間忙著采摘、分揀、裝運。隨著指尖翻飛,一個個飽滿的枳殼被收入籃中,基地里洋溢著忙碌又喜悅的氛圍。
“今年光照好,枳殼長得非常飽滿,一棵樹能采摘150斤至200斤左右的果子。”江枳殼種植基地的陳工一邊麻利地將果實從枝頭摘下,一邊笑著介紹,“我們請了十多個工人來采摘,每天能摘2萬斤左右。果子采摘后會聘請周邊的村民剝皮,他們在家就能完成,又能解決部分閑散勞動力的問題。”
閣山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獨特的自然條件十分適宜枳殼生長。作為當地重點培育的特色中藥材產業,該鎮自2014年引入優質枳殼品種以來,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已建成標準化枳殼種植基地5000余畝,通過橫向聯合、縱向聯動、產銷聯鏈的模式進行規模化經營,還帶動了農戶和貧困戶種植枳殼2萬余畝。
“我們不僅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還建立了統一的收購和初加工體系,確保枳殼從采摘到加工的品質可控。”江枳殼種植基地負責人皮青勇介紹,為提升枳殼附加值,基地建有初加工廠房,配備了清洗、切片、烘干設備,采摘后的枳殼經過初步加工后,將銷往廣東、安徽、江蘇等地。
在采摘現場,工人們也用手機記錄豐收場景,通過短視頻平臺宣傳家鄉的枳殼。“我們的工錢每天有1000多,按斤結算,為了多摘一點,我們早上五六點就過來了。這里要摘的果子多,能干上2個月,增加了很多收入。”眼下,枳殼采摘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預計今年枳殼總產量將突破1000噸,產值可達200余萬元。
下一步,該鎮將繼續做大做強枳殼產業,打造集種植、加工、觀光、研學于一體的枳殼產業綜合體,讓“小枳殼”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贛公網安備3609820200011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