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遺址簡介:
1、概況:吳城遺址是1973年秋樟樹市博物館配合興修吳城水庫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的,遺址總面積有4平方公里,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
2、遺跡遺物:吳城遺址自發現以來,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先后由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十次大規模的考古科學發掘,揭露面積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一批房基、道路、陶窯、水井、墓葬、灰坑、祭祀廣場、鑄銅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等遺物5千余件,發現了120多個刻畫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號,這些文字有的與甲骨文相似,有的更為原始。幾何形印紋陶紋樣40多種。特別是在西段城墻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了20多個商代人頭顱骨和部分肢骨。
3、時期:根據地層迭壓關系和考古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李伯謙先生認為吳城文化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相當于鄭州二里岡上層,即商代中期;第二期,相當于殷墟早、中期,即商代晚期;第三期,相當于商末周初。吳城遺址大致距今3500多年。
4.吳城人的由來:1、外來說,商人掠奪銅礦資源;2、本土說;3、“太伯奔吳”。
5、吳城方國的四大因素:城墻、青銅器、祭祀廣場、文字。
6、意義:它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它的發現改寫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吳城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榮獲“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國家文物局將該遺址定性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遺址,對于探討中國南方商周青銅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吳城遺址先后兩次入選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十三五”專項計劃。全國只有150處左右的遺址入選,江西則僅有6到8處入選,而吳城遺址有幸被認可。吳城遺址的重要性顯得不言而喻了,同時也證明了這些年來我們對吳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肯定。
二、吳城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
1.吳城遺址考古公園的建設是按照國家考古公園的標準而建的。
2.考古公園主要分為三步走:一、主要是城墻的本體保護、祭祀廣場的復原展示以及游覽路線的鋪設;二、遺址內全面進行本體保護;三、對遺址內遺跡現象進行展示。
3.目前正在進行一期工程建設。城墻、祭祀廣場、游步道等設施的建設。
三、吳城考古工作站介紹
1986年建成,江西第一所遺址考古工作站,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考古工作者,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了今天江西文博事業的中流砥柱。
現場介紹
1.吳城遺址環境:前面為古肖江河道,驗證了古人逐水而居的生活習性。
2.城門城墻:城墻一周有6個缺口和5個豁口。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東北門。1995年對城墻進行解剖,初步確定吳城城墻年代為商代,依自然地勢修建,挖高補低,堆筑而成,挖建有基槽,城墻外有護城壕。
3.祭祀廣場:地下保護,地上展示。1986—1987年、1992年的第6、7次發掘中清理出來的。基本位于整個吳城商代城址的中心區域,比周邊地勢稍微高點,平面略呈“T”形,采用挖高填底的方式將其筑平。祭祀廣場(紅土臺地)上分布有建筑基址(議事廳或祖廟)、紅土臺座(祭臺)、柱洞群(長廊或旗桿遺存)等遺跡,由陶片、鵝卵石、黏土、灰燼土、紅燒土等鋪就的道路將這些遺跡連接在一起,構成面積達6500平方米的祭祀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