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概述
( 一)技術基本情況
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中國農業大學宋建 農教授主持的國家公益性科研項目,該技術 2019 年被農業農村 部列為 “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主推技術之一,2021
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 “十大引領技術”之一。
1、 目前水稻生產的困境
在水稻生產全程的各環節中,水稻種植的全程機械化的瓶頸 在水稻種植的機械化,造成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較低, 以往推廣
的平盤毯苗機插秧技術未能很好地推廣的主要原因是:
(1)沒有很好地解決雙季稻區水稻茬口緊張的問題,平盤 毯苗機插秧技術由于秧苗素質差,插秧時機械對根部損傷大的技 術局限,造成插秧后秧苗緩苗期長,返青慢,給本就季節緊張的
雙季稻生產進一步加劇緊張,水稻茬口安排困難;
(2)沒有解決水稻生產中高產與優質的問題,平盤毯苗機
插秧技術由于返青慢,緩苗期長,造成在實際水稻生產中只有選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晚稻寒露風的危害,而目前高產或優質的水稻品種大多是生育期較長的中遲熟品種;
(3)水稻生產經濟效益難以提高, 目前在實際生產中農村 勞動力日趨緊張,機械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農民只能采用 “直 播”的種植模式,但是 “直播” 的種植模式存在除草難、除草劑 使用過量、易倒伏、茬口安排緊、易受寒露風危害等缺點,農戶生產效益普遍不高。
2、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主要優缺點
優點:
①有利于培育壯苗,該技術采用精準對穴播種技術,能培育
出秧苗素質好的壯苗;
②插秧時機械化對秧苗損傷小,有利于快速返青;
③有利于獲得高產。
缺點:
工廠化育秧條件下的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
主要缺點是秧苗成毯性較差。
3、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泥育旱管模式是針 對工廠化育秧條件下的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秧 苗成毯性較差而研發的,是在無工廠化育秧設備情況下的一種簡
易育秧方式。
其優點是:具有操作簡單、對育秧設備投入要求不高、秧苗
成毯性較好、可不使用育秧基質,育秧成本較低的優勢。
( 二)技術示范推廣情況
該技術自從 2016 年由樟樹市種子管理站引進, 由樟樹市農 業技術推廣中心示范推廣,在樟樹市大橋鄉建立水稻大缽體毯狀 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基地,并進行一系列的本土化技術改進于 2020 年提出了“泥育旱管技術”,得到了各專家及種植大戶的認可,2021 年開始在全省進行推廣,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技術應用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可以選擇品質優良生育期長 的優質品種,市場收購價格可提高 0.6~ 1.0 元/kg; 同時還可每 畝增收稻谷 80kg 以上,增幅 10%~ 20%。 實現畝增純效益 200— 500 元。在農業生態效益方面,該技術有利于快速返青和田間封 行,使水稻秧苗在田間快速形成群體優勢,不利于田間雜草生長, 從而減少田間除草劑使用量 1~ 2 次,節省種植成本 30~ 50 元。 2017 年以來,在南昌市南昌縣、上饒市鉛山縣、撫州市臨川區、 贛州市贛縣區及宜春市奉新縣等地推廣應用,僅樟樹市累計推廣 該技術 10.75 萬畝,新增純收益 5829.9 萬元,總經濟效益 3653.91萬元。
(三)提質增效情況
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著力解決傳統 水稻平盤毯苗機插秧返青期長導致雙季稻種植茬口緊張的問題, 有利于培育壯苗,插秧時機械化對秧苗損傷小,有利于快速返青; 有利于獲得高產。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水稻生產節本增效。
與傳統機插秧作業比較:
1、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應用涉及育秧盤及育秧棚等物資投入和秧田管理等人員費用,畝均增加成本投入約20~ 30 元;
2、在品種選擇方面:可以選擇品質優良生育期長 10~ 15 天優質品種,市場收購價格可提高 0.6~ 1.0 元/kg;
3、在增產增收方面:每畝增收稻谷 80kg 以上,增幅 10% ~20%。
總之,可畝增純效益 200—500 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四)技術獲獎情況
未申報科技獎勵。
二、技術要點
包括秧田準備、擺盤及鋪泥漿、播種、秧田期管理等幾個環節。
1.秧田準備
(1)秧田選擇
選擇土質肥沃、 田塊平整、無碎石子、能排能灌、交通方便的田塊作秧田。
(2)秧田打漿
在播種前 10~ 15 天用旋耕機將秧田翻耕打漿,打漿后保持 深水充分腐熟泥漿,使泥漿成糊狀,如圖 1 所示;播種前 2 天每 畝秧田面積施 100 斤復合肥作底肥進行第二次打漿并耙平等待播種。
若秧田雜草過多可在第一次打漿前,提前 5~ 7 天將秧田中 的雜草及旋耕機翻入泥中進行翻漚,翻耕雜草時秧田水切忌過大,翻后隔天灌水泡田。
2.擺盤及鋪泥漿
(1)擺盤
以每廂平行擺兩塊秧盤為宜,廂寬 120cm,兩廂之間留 60cm 作為過道,早稻因需進行薄膜覆蓋,兩廂之間作業過道留 90cm為宜。
(2)鋪泥漿
秧盤擺好后,取作業過道中間表層的泥漿平鋪至秧盤中,泥 漿厚度以不超過秧盤上緣為宜,鋪好泥漿后兩廂之間的排水溝也基本成型,如圖 2 所示。
3.播種
3.1 種子準備
(1)選用優良品種
要求品種優質、高產、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強、生育期適宜,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稻種。
(2)種子質量標準
常規稻種子純度不低于 98%,凈度不低于 98%,發芽率不低 于 85%,粳稻種子含水量不高于 14.5%,秈稻種子含水量不高于 13.0%:雜交稻種子純度不低于 96%,凈度不低于 98%,發芽率不低于 80%,種子含水量不高于 13%。
(3)播前曬種
曬種可增強種皮的透性和酶的活性,使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 供給胚根、胚芽生長;使種子干燥度一致,吸水均勻,發芽整齊;同時能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
(4)脫芒處理
有芒的種子必須進行脫芒處理, 以保證播種時種子順利落入 缽穴內。可用種子脫芒機脫芒;也可把種子裝入麻袋內用揉搓法脫芒,操作時注意防止將種子搓成米。
(5)精選種子
采用風選或比重選方式去除秕谷和雜質,提高種子凈度。選 種比重液的配制方法:每 100 公斤清水中加入 20 公斤鹽, 即可 配成比重為 1.13 的選種液,也可用泥漿水配制比重液。 比重測 試方法可用新鮮雞蛋浮在鹽水、泥水上, 當露出 5 分硬幣大小時 即為所需比重。選種時每次放入種子量以不超過選種液的一半為 度,充分攪拌后撈出秕谷和漂浮物,然后撈出飽滿種子再用清水洗兩遍。
(6)種子發芽測試
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的《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發芽試驗》 (GB/T3543.1—7.1995,1996 年 6 月 1 日實施)標準:發芽率 是指在規定的條件和時間內長成的正常幼苗數占供檢種子數的百分率。該標準規定稻種在 20~ 30℃或 30℃恒溫條件下測試,
第 5 天做初次計數,第 14 天做末次計數。
(7)種子消毒、浸種、催芽
為預防種子帶病菌需進行種子消毒,可用 35%惡苗靈 250 倍 液浸種 5~ 7 天。或用 97%巴丹 2 克兌水 600 倍,再加 0.3%的 1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攪拌均勻浸種 72 小時;或用 0.5%稀鹽酸溶液加 0.3%的 1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攪拌均勻浸種 48 小時。或用生石灰 l~ 2 公斤兌水 50 公斤攪拌均勻浸種 72~ 96 小時,要求浸 種時液面高于種子 15~ 20 厘米。 南方稻區可結合化控浸種,用 50~ 10Oppm 多效唑溶液浸種 48 小時(每 50kg 藥液浸種 40kg); 或用烯效唑 1~ 2 克兌水 1 公斤,浸種 1 公斤,早稻浸種 12 小時, 晚稻浸種 5 小時。催芽以 50%種子露白為宜。關于種子處理,可根據當地相關要求,采用當地處理方法。
3.2 浸種催芽
可按照正常催芽方式催芽,種子破胸露白即可播種,如下圖所示。
浸種催芽
3.3 播種期
根據品種生育期長短、秧齡和計劃栽植期以及當地安全齊穗 期確定播種日期。一般氣溫穩定通過 11℃、采取保溫措施條件下
即可播種。南方稻油輪作區 3 月下旬播種為宜;南方雙季稻區,早稻 3 月 10~ 20 日播種為宜;晚稻 6 月 20~ 25 日播種為宜。(具體播種時間按當地農業部門要求執行)
3.4 播種量
每盤播種量根據秧盤缽穴數、每穴種子粒數和千粒重確定, 以稀播育壯秧為原則。 一般每盤播干種 50~ 60 克,若用吸足水 分的種子則需再加 30%的重量。小、 中苗(3.5~ 4.0 葉), 以每穴內有 3~ 5 粒種子為宜。
3.5 播種
根據水稻產量的要求,雙季稻區農藝上一般早稻要求插足 20000 穴/畝,中稻要求插足 12000~ 13000 穴/畝,晚稻要求插足 17000~ 19000 穴/畝,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各地會因栽培習慣及栽培品種的不同而略有差異。
為滿足高產農藝要求并保證機插不缺蔸漏蔸,對于 9 寸秧盤 來說,早稻一般插 45-55 盤/畝,用種量常規稻種子不少于 6 斤 /畝,最好為 8 斤/畝,雜交稻種子不少于 5 斤/畝,最好為 6 斤/ 畝; 中稻一般插 30-40 盤/畝,用種量常規稻種子不少于 5 斤/ 畝,最好為 6 斤/畝,雜交稻種子不少于 4 斤/畝,最好為 5 斤/ 畝; 晚稻一般插 40-50 盤/畝,用種量常規稻種子不少于 5 斤/ 畝,最好為 6 斤/畝,雜交稻種子不少于 4 斤/畝,最好為 5 斤/畝,具體參數見表 1。對于 7 寸秧盤可參考表 2 參數。播種要求均勻,可采用手推式播種器播種,播后用軟掃把輕 拍壓種,若播后天氣預報有大雨天氣應用無紡布蓋起, 以防淋亂種子。
4.秧田期管理
為保證出苗齊苗全,播種后廂面不能有水,及時清理作業過 道中的積水,秧苗期盡量保持無水,但秧面不能過白,若遇持續 晴好天氣,秧田過干也只灌跑馬水。 當秧苗長到二葉一心時,按 秧田面積畝用 15 斤尿素追施斷奶肥并保持水層 48 小時后排干,插秧時秧盤要保持濕潤、松軟適度。其他管理方式與一般育秧相同。
5.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栽插
與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插育秧盤配套的技術關鍵是: ①保證 橫向采秧次數與育秧盤橫向缽孔數一致; ②秧箱的秧苗輸送裝置 應與育秧盤的縱向缽苗間距一致; ③縱向采秧量根據本育秧盤的 缽苗的縱向尺寸,保證秧箱縱向送秧量與之匹配。 目前已有多個生產廠家的插秧機,可滿足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插技術要求。
當秧苗長到 4-6 葉,秧盤成毯性好即可進行機插作業,插 秧作業前先要調試插秧機,第一步將插秧機的橫向移箱次數調整 到 14 次;第二步試空插一盤秧苗,調整插秧機的取苗量,使插 完一盤秧時插秧機的送秧皮帶剛好轉動了 30 次,若送秧皮帶剛 好轉動了 30 次而試插秧苗未插完,則需調大插秧機的取苗量, 反之調小,直至送秧皮帶剛好轉動了 30 次將一整盤秧插完。插 秧機調試完畢后將插秧機的秧箱移至任何一側的盡頭開始裝秧進行機插秧作業。
插秧機株距參數的調整是根據各地栽培習慣及栽培品種不同而不同,插秧機株距參數不同其相應的各項指標也會不同。表
1 列出了 9 寸高速插秧機和表 2 列出了 7 寸高速插秧機各項栽插 指標,實際操作中先根據品種特征特性確定栽培需要每畝穴數, 再根據每畝穴數確定播種的每畝秧盤數,一般每畝多播 3-5 盤 以免育秧和運秧過程中損壞,最后在機插秧時調到相應的株距參數進行機插作業。
表 1
9 寸插秧機 |
|||||||||
插秧機 株距 |
每畝 穴數 |
每畝 盤數 |
相應的水稻季別及品種 |
||||||
10 |
22222 |
53 |
適合早 稻 |
常規稻 |
|
|
|
|
|
12 |
18519 |
44 |
雜交稻 |
適合晚 稻 |
常規稻 |
|
|
|
|
14 |
15873 |
38 |
|
|
雜交稻 |
適合中 稻 |
常規 稻 |
|
|
16 |
13889 |
33 |
|
|
|
|
雜交 稻 |
||
18 |
12346 |
29 |
|
|
|
|
|
||
20 |
11111 |
26 |
|
|
|
|
|
|
|
表 2
7 寸插秧機 |
||||||||||
插秧機 株距 |
每畝 穴數 |
每畝 盤數 |
相應的水稻季別及品種 |
|||||||
10 |
26667 |
72 |
|
|
|
|
|
|
|
|
12 |
22222 |
60 |
適合 早稻 |
常規稻 |
|
|
|
|
|
|
14 |
19048 |
51 |
雜交稻 |
適合晚 稻 |
常規 稻 |
|
|
|
|
|
16 |
16667 |
45 |
|
|
|
雜交 稻 |
|
|
|
|
18 |
14815 |
40 |
|
|
|
|
|
適合中 稻 |
常規 稻 |
|
20 |
13333 |
36 |
|
|
|
|
|
|
雜交 稻 |
|
22 |
12121 |
33 |
|
|
|
|
|
|
對現存的其他型號的插秧機,也可通過簡單技術改造,使其 滿足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插橫向取秧 14 次的技術要求,避免了新技術推廣造成現有裝備的閑置和浪費問題。
三、適宜區域
南方稻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區。
四、注意事項
如果因為天氣原因造成大雨淋種并淋亂秧盤內種子,應播種
后及時采取覆蓋秧盤處理。
五、技術依托單位
( 一)樟樹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聯系地址:樟樹市杏佛路附 79 號
郵政編碼:331200
聯系人: 楊青如
電子郵箱:yangqingru666@163.com
( 二)中國農業大學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 17 號
郵政編碼:100081
聯系人: 宋建農 王繼承
電子郵箱:songjn@cau.edu.cn w jc@cau.edu.cn
(三)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聯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省政府大院東二路 2 號
郵政編碼:333000
聯系人: 舒娟 余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