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剪紙,起源于吳城商文化晚期。它在不斷發展中,吸收了北方剪紙粗狂豪放的風格和南方剪紙繁茂精致的風格,采用了陰刻、陽刻相交融的手法,靈活運用對折、向心折和夸張、變形的構圖,巧妙利用材質襯托變化,具有粗中見細、粗細有致、清麗恬靜的藝術風格。有圍嘴花樣剪紙、枕頭花樣剪紙、裙子花樣剪紙等,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極富當地鄉土色彩。
樟樹剪紙分為三塊:
1、以吳城鄉、臨江鎮等為代表的農民剪紙協會。
吳城鄉民間剪紙的群眾基礎廣泛,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民間剪紙傳人,全鄉建起了鄉、村兩級民間剪紙組織,有1個民間剪紙協會和160多名剪紙愛好者,他們接過父輩手中傳承下來的剪刀,積極從事創作。70余歲高齡的唐水香老人是吳城傳統剪紙的代表人物。臨江鎮素有剪紙的群眾基礎,不少村民農忙忙生產,農閑進行剪紙加工。
2、散落在民間的傳統剪紙。
樟樹民間剪紙采用陰陽交互、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顏色以紅、綠為主,采用剪紙、刻、鏤等的技術,剪法有陽剪、陰剪、陰陽剪、圖案剪、對稱剪等;創新運用了月牙紋、水紋、花紋、彩紋等剪法。題材多樣,有反映婦女勞動生活的“攔裙子”“包袱子”“背兜子”等;有反映小孩日常用品的“虎頭帽”“口掛子”(又稱“圍涎”)“肚兜子”等;有反映當地民風習俗的“鞋花”“襪底”“印花被套”“燈籠花”等,極富地方特色。
3、1981年以來以清江中學為教育基地的青少年剪紙。
清江中學是樟樹剪紙的基地。多年來,清江中學的剪紙教學培養了7000余名剪紙愛好者、300余名剪紙能手,促進了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清江中學剪紙參加國家級、省地級展賽40余次,獲獎400多次,出國參展或被收藏作品有30余幅,代表作有《龍舟》《秋菊壽帶》《風箏之歌》《滕王閣》《錦繡三都?和諧樟樹》等。尤其是2008年創作的迎奧運火炬傳遞長卷《吉祥奧運》(長約80米),被香港文匯報、光明日報、江西日報先后報道,產生了廣泛的關注效應。目前江西省工藝美術館已收藏了樟樹剪紙作品《古閣今韻》《百福扇》等。
樟樹剪紙的傳承主要以師徒傳承為主,分老、中、青三代。老藝人:丁民良、唐水香等;中年藝人:陳杵保、楊秋蘭、江清榮等;青年藝人:肖凌霞、敖淑敏等已嶄露頭角。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梯隊。樟樹剪紙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兩大系列:一是以反映農民生活為主題的原生態民間剪紙。一是結合現代各種繪畫技巧、刀刻技術、裝裱工藝而成的適應各種要求的剪紙工藝品。2010年6月,樟樹剪紙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0月,樟樹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