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清湯又“猴子包面”,是江西省名優(yōu)小吃,明末清初開始形成。它皮薄餡鮮、風(fēng)味獨特,是一道久享盛名的風(fēng)味小吃。主要材料為包面(清湯)、瘦豬肉、蝦米、豬油渣、蘿卜干等,配以蔥花、香菜、麻油、耗油等佐料。以“竹膜紙,包丁香,一投投進(jìn)了贛江,風(fēng)吹波浪起,趕緊用碗裝”的順口溜,概括它的特點。
傳說樟樹清湯是一個叫孫發(fā)云開始傳承發(fā)展起來的。孫發(fā)云,樟樹義成人,1803年出生,中年以后在樟樹薌溪街專售包面(清湯)營生,由于他的包面與眾不同,人家一斤面粉搟清湯皮子200~300張,而他卻搟出了400~500張,薄如竹膜,別的店家只用豬肉做餡,而他除了精選上好豬肉外,還加入蝦米、豬油渣等,使餡料味特別鮮美,與眾不同。他的小名叫“猴子”,同時他打清湯皮子用搟面杖,像孫悟空耍金箍棒,慢慢地,食客就將他的清湯叫做“猴子包面”。
又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樟樹,在藥碼頭聞得一陣陣香味,問隨從“何物也?”隨從打聽回稟“樟樹清湯”。乾隆隨即在一張小桌子旁坐下來,要了一碗品嘗,其味鮮香、微辣,乾隆皇帝嘖嘖有聲,越吃越有味,額頭沁出了汗珠,去除了旅途疲勞,禁不住拍案而起說道:“清江(樟樹原名清江)包面,奇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