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公廟手工掛面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劉公廟掛面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面條盤圓不折、耐煮不糊、聞有清香、吃而爽口,而名聞市內外。劉公廟面師扯出的掛面細長而有韌性,一般長度為1.5米,最長的可達2米,有“細若錦絲、亮如銀線”的美譽。素有“面鄉”之稱的劉公廟,面坊比比皆是,農閑時節,年頭歲尾,掛滿面條的面架隨處可見。
劉公廟人吃掛面分蛆面和長面兩種吃法。所謂蛆面,即把掛面寸寸切斷,燒上一鍋熱水,把切好的面倒入鍋中滾熟,再加上香油、醬油、蔥花、姜末、味精等佐料即成。如在較莊重的場合則吃長面。農歷大年初一,全家吃一頓長面,愿合家老少長命百歲;家中來客,主人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長面,暗含常來常往之意;老人做壽,家中長男端上一碗長面,恭祝老人健康長壽;若是男婚女嫁,從訂婚到婚禮,長長的面就像一根紅線牽扯著這段姻緣,有摘花面、看家面、禮金面、夜宵面、回禮面、規矩面等。掛面可說是劉公廟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