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有耕地59.1萬畝,其中水田51.4萬畝、旱地7.7萬畝;可養水面6.6萬畝;林業用地面積44.77萬畝,有林地21.84萬畝,森林覆蓋率18.2%,面積構成為“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農業人口38.2萬人,農戶99940戶,農業勞動力197792人。
樟樹境內地勢平坦,河川縱橫,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60毫米,平均氣溫在攝氏17.5度以上,無霜期約272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大豆、紅薯等,是國家商品糧基地之一;經濟作物主要有藥材、蔬菜、花生等;養殖業較為發達,肉用畜飼養以生豬為主,是全國肉類生產縣市之一。地表水資源豐富,為全省水產養殖十強縣市;畜禽生產發展迅速,是全國畜牧業縣(市)之一。境內樹木繁陰,“清江紅桔”以“色、香、味”俱佳而馳名中外。野生藥用植物2400多種,“商州”枳殼、車前籽等為中藥佳品,享譽中外。形成了藥材、糧食、生豬、水禽、蔬菜、工業原料林等主導產業,有農業龍頭企業11家,其中省級6家和宜春市級5家。2004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并獲1180多萬元商品糧基地補助資金;2005年獲省委、省政府“出路在工”發展先進縣市。2002、2004宜春市農業農村工作先進縣市,2003年獲宜春市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增收306元,達到3579元。
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14.7萬畝,同比增長2.4%;糧食總產達45.7萬噸,同比增長4.3%;今年早稻種植面積達50萬畝,其中超級稻種植面積達21萬畝,糧食作物優質率為95%以上。目前,全市中藥材基地面積15.3萬畝,1家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中藥材規范化種植GAP支撐系統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獲得了宜春市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2001年至今,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1.2萬畝,并實施了“綠色通道、綠色養老、綠色幫扶”三大綠色工程,林改面積達33.8萬畝。全市共建立省級畜禽無公害養殖基地5個(昌傅牧工商公司、臨江生豬養殖基地、江西綠環實業有限公司、樟樹市虹橋牧業有限公司、樟樹市種草養畜示范山羊基地),2005年新增各種生態養殖小區13個(觀上龍虎山、觀上橫里、城北廖洲、城北槎市、臨江毛家山、洲上銅江、吳城瓷場、吳城山前、昌傅城頭等9個養豬小區,洋湖敖洲家禽養殖小區、閣山臺埠水庫養鴨小區、吳城塘下養雞小區、永泰大塘養鵝小區)。2005年,全市生豬出欄70.16萬頭,存欄32.7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3.06%、1.8%;家禽出籠1670萬羽,存籠582萬羽,同比分別增長12.8%、1.6%;肉牛出欄4.2萬頭,肉羊5518頭,水產品產量達3.5萬噸。2005年省農業廳授予我市為養殖十強縣,并有7個鄉鎮(街道)成為全省養殖鄉鎮。
2005年全市擁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宜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固定資產總額達6億多元,上交稅收8000多萬元,聯系農戶8萬多戶,形成藥材、生豬、家禽、優質水稻、蔬菜、花生等特色產業。全市已建立起鄉鎮小型科技示范基地26個、村級示范點800多個。涌現種植面積50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205戶、連片種植青皮冬瓜50畝以上的基地27個;建立千畝以上中藥材基地18個,其中吳城鄉5000畝黃梔子基地通過GAP認證。圍繞主導農產品,建立專業合作社或協會,強化資金、技術、場地、人才管理等服務,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全市已培育各類農產品運銷聯合體931個,從業人員達2萬余人,85%以上農副產品實現外銷。全市農產品共獲中國名牌2個、江西省著名商標15個、江西省名牌6個、宜春市知名商標9個、綠色食品商標3個。
2005年全市外出務工人員達98403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人口的48.29%,務工收入達6億多元;并有2萬余人返鄉創業,創造產值達8億多元。2005年,農民人平純收入增306元,其中來自勞務務工收入就達153.65元。目前全市有近10萬人在外務工、4萬多人就近務工,今年3月,被評為“全省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市”,勞務輸出被譽為“樟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