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酒文化源遠流長,距今約5000年的筑衛城遺址、樊城堆遺址就出土有碳化秈稻,吳城遺址又出土了精制的酒器青銅斝、樽、爵等。商朝出佳釀,宋代出名酒。從《清江縣志》載“竹徑旁通沽酒市,桃花亂點釣魚船”、“落日照江浦,輕帆過酒家”、“何時不負登臨興,把酒經過閣皂山”、“酒量吞青海,詩肩夜聳山”等詩句中,可以看到那時的樟樹無論是江邊鬧市,還是山麓村落,無不有酒店,到處有酒沽,可見釀酒業的興盛,足證樟樹乃酒文化之鄉。清末民初,婁源隆酒店首創“四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以新型酒種、獨特風格而獲國優,蜚聲中外。
四特酒的淵源——魚女儀狄,獻酒成祖
四特酒的身世起源于人類文明的開端。相傳,在夏朝以前,以吳部落為領導的三苗酋邦被大禹武力瓦解后,吳部落酋長決議用計謀取大禹天下,以便為先祖亡靈復仇,于是神奇的酒和傳奇的儀狄便登上了歷史舞臺。《太平御覽》記錄道:"儀狄始作酒醪【láo】,變五味。""醪"是一種濁酒,是用稻米經由發酵加工而成,可見當年的儀狄是稻文化的繼承者,自此樟樹5000年的釀酒歷史一直從未間斷。吳女儀狄是上古時期一個十分美麗的漁家姑娘,善漁獵,有記錄說儀狄獻酒給大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代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親儀狄而續酒。更有傳說以為:大禹喝儀狄酒大醉三日后醒,答儀狄酒從何來?儀狄答復是東海島嶼偶得,大禹知酒的出處后火焚儀狄于東海之濱,下令后代不得飲酒,此為中華第一禁酒令也。但是大禹自己卻難以抗拒吳酒的美好,于是晚年便假狩巡之名往東海之濱尋覓傳說中的酒,最終仙逝于杭州灣的紹興會稽山。
據說大禹滯飲儀狄之酒時被孫子太康偷喝了一小口,所以太康便永久忘不了此酒的美好。但是大禹的禁酒令卻一直讓太康對酒生畏,直到太康成為君王時,太康才取消禁酒令,下旨造酒,于是才有了杜康的出現,夏王朝才有了自己的酒。所以先秦文人在記載造酒歷史的時候尊重歷史現實,便不得不說"一曰儀狄,一曰杜康"。因為儀狄在杜康之先,所以傳統上中國酒歷史都將儀狄奉為中國酒祖。
商滅夏后,“吳王”尋訪先祖遺跡,得先祖“釀酒圖譜”,依圖取閣皂山九龍泉水和當地優質稻米,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釀出了一斗甘醇美酒,然后吳王攜吳民宰四特(特:健壯的公牛)、敬美酒祭奠先祖神靈,禱告先祖保佑吳人崛起。時有釀酒官詢問酒為何名?吳王答曰: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貴,即名"四特"。四特酒因而得名,流芳百世。“(關于四特還有如下解釋:“四”為東、西、南、北四方,乃擴張之意,有王者之氣;“特”為公牛,乃三苗吳人圖騰,有霸主之勢。時至今日,在樟樹市還有一尊酒價值四頭牛的民間傳說,大概這個傳說正是流自吳王"四特酒貴"的文化符號;同時,在四特酒的家鄉樟樹市還傳播著有關"釀酒秘笈"的傳說:說是先祖積德遇仙,得到玉帝釀酒的釀酒秘笈,大概這個傳播了幾千年的民間傳說正是吳部落釀酒祭祖悲壯故事的神話延續。)商人重酒”,吳城出土的酒具有與中原造型相同的青銅斝和鑄造青銅斝【 jiǎ 】的石范,另外酒器樽、爵等均有出土,說明這里的釀酒業已相當發達。
美酒傳承,續寫傳奇
到了戰國時期,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實力最為強大,將"酒都"吳城及其周邊地區據為己有,并令吳城常年進奉"四特酒"供楚國貴族階級享用,"四特酒"遂成為楚國的國酒,楚國上層社會奢華風雅的飲酒禮儀給"四特酒"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獨特風格的舞臺,同時也在促使"四特酒"不斷向前發展。
屈原曾在《楚辭》的《招魂》篇中,描述貴族宴飲四特酒時的場景,就以一句"挫糟凍飲,酎[zhou,重釀酒]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表述楚國貴族們飲"四特酒"時心醉神怡的風雅和情懷。被后世人尊稱為"張天師"的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因飲四特在閣皂山下大醉三日,酒醒之后感覺華蓋通明,神清氣爽,頓悟得"道、天、地、王(人)"的道教"四大"精髓。此后道教中又有一傳奇人物"太極仙翁"葛玄也因為四特酒與樟樹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傳,葛玄法力深厚,來閣皂山前能夠"刺樹出水",到閣皂山修煉數年之后,葛玄最后得道"刺樹出酒",用從樹上流淌下來的和四特同宗的美酒做為煉丹、合藥之用。葛仙翁在閣皂山以酒合藥,不僅讓四特酒名聲遠播,還帶動了當地藥材業的發展。樟樹作為中國"藥都"的基礎正是奠定于此。從此,四特酒與道教、中藥結下不解之緣,"仙酒"亦成為四特酒獲得"酒都"稱號后又一個獨有的榮耀。關于四特酒,《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聶友射鹿"的神奇故事,這個故事讓四特酒更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位于樟樹大碼頭旁聶友射鹿的雕塑
唐宋時期,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四特酒釀造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樟樹首先采用蒸餾的方法,釀造出了俗稱“清江土燒”的四特酒,這種被稱之為現代白酒雛形的“燒酒”,問世后深受歡迎。唐元和九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就任江州司馬。在此期間,白居易尤其醉心于四特酒。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寫下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其對清江土燒的盛贊讓四特酒聲名遠播,吸引著四方志士紛至沓來,流連暢飲。
唐元和十五年,另外一個大文豪、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韓愈也來到了江西,就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韓愈在袁州刺史任上一心為民造福,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在其卸任臨走之時,百姓夾道相送,對于所送的禮物,韓愈一概謝絕,卻唯獨留下了一壇四特酒。此后,韓愈仍念念不忘袁州故舊,不忘四特酒,這便有了《酬馬侍郎寄酒》這樣的感懷之作。
淳熙初年,宋代學者朱熹來樟樹閣皂山崇真宮講學。傳學之余,“四特土燒”助其留下了不少詩作。“一樽底處酬佳節,俯仰山村慨古今”的詩句,便是其酒興之作。其酒后揮筆題寫的對聯“水流激石如飛雪,樹影連山欲化云”,至今還留在閣皂山鳴水橋上,供后人吟頌。
南宋淳熙七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到江西撫州任江南西路平茶鹽公事。在豪飲了“四特土燒”后,他欣喜若狂,夜不能寐。這位遍飲大江南北美酒,以喜酒與豪放著稱的大詩人因此在《劍南詩稿》“對酒”詩中留下了“名酒來清江(樟樹原為清江),嫩色如新鵝”的詠嘆。此名句不僅盛贊了四特酒,而且為源遠流長的四特酒文化增添了一頁精彩的篇章。
時至明代,樟樹“四特土燒”已遠銷江南各地,其蒸餾釀造法也相當成熟。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對“四特土燒”工藝的精妙與先進之處進行了認真研究后,在其科學巨著《天工開物》之《曲蘗》篇中詳細記述了酒母、藥用神曲及丹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術及產品用途,使得“四特土燒”的釀造技術由樟樹傳播到了全國,對中國白酒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正本清源,復興四特
清朝時,"酒都"、"藥市"依然是樟樹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當時樟樹碼頭常常是千帆林立,江邊老街的茶樓酒館并相排列達十幾里,且終年座無虛席。樟樹的釀酒業不斷壯大,鎮內的釀酒作坊就已經達到十幾家,全鎮年產酒量高達200萬至300萬斤。但是一直到清末,傳承了三千年的四特酒,仍然是樟樹民間眾多酒坊產品的統一叫法。雖然從整體上,樟樹各家酒坊的四特酒風格基本一致,酒質也都屬上品之列,但是難免有一些以次充好的產品對四特酒的聲譽產生了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正本清源的任務被一個叫"婁源隆"的酒坊完成了。
清朝光緒年間,"婁源隆"的酒坊老板婁德清以傳統四特酒釀造方法中為原型,進一步改進了制粬、發酵、蒸餾等工藝。憑借著新改進的優質四特酒,"婁源隆"的顧客越來越多,銷路激增,"婁源隆"名聲大振,一躍而成為樟樹鎮的酒業巨頭。隨著"婁源隆"的壯大,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一些冒充"婁源隆"名號出售的四特酒。為了與這些假冒產品區別開來,婁德清便在 "婁源隆"的四特酒酒壇上貼上了四個"特"字,表明這是真正純正的"四特酒",又表明此酒特別優質。隨著四特酒銷路的不斷擴大,“婁源隆”也逐漸成為千年酒都樟樹四特酒釀造的代表,從而開辟了四特酒近代發展史的新紀元。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召回原因戰亂而被迫關閉的“婁源隆”酒店等私營企業的釀酒師傅,在原“婁源隆”酒店的基礎上,于1952年成立了國營樟樹釀酒廠,開始著手對四特酒挖掘和研制,四特酒的品質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還受到中央領導和各界人士的好評。因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和風味得到周恩來總理兩次“清香醇純”的贊許,也成為白酒界廣為人知的一樁美談。1959年夏天,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作為中國傳統歷史名酒和江西地方最為著名的白酒,四特酒被省政府選送到會議上,供中央首長品嘗。能品善飲的周總理品嘗四特酒后,贊揚它“清香醇純,回味無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周總理又一次來到了江西。期間,樟樹附近的共青墾殖場舉行了一場集體婚禮,為鼓勵和提倡新的婚姻觀,周總理特意到墾殖場參加了這場婚禮。在舉行儀式時,周總理向各位新人們祝酒,說道:“今天舉行婚禮的各位新人,我祝你們的感情像四特酒一樣,清香醇純!”
而另一位偉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與四特酒的不解之緣,更是令人回味。曾經在廬山會議上品嘗過四特酒的鄧小平同志,在江西的時候,多次考察參觀四特酒廠,小平同志品嘗四特酒后,留下了“酒中佳品,味道獨特”的贊揚。
樟樹酒都文化廣場
酒都文化廣場,位于樟樹市四特大道與杏佛路相交處,占地5萬多平方米。廣場主題“以水喻酒”來體現樟樹市酒文化的靈魂,設有酒都文化主題廣場、跌水游戲廣場、鐘欞演繹娛樂廣場、露天咖啡茶座休閑廣場、水幕電影廣場等多個景觀功能區。綜合運用噴泉、跌水、涌泉、筑衛城、吳城遺址雕塑、大型酒鼎雕塑、霧噴、大型張拉膜、特色景觀亭等,表現酒都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