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精準掌握全市聲環境質量狀況,科學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近日,宜春市樟樹生態環境局按計劃組織開展區域環境噪聲與道路交通噪聲監測工作,以精準數據支撐環境治理,切實保障市民生活環境質量。
一是統籌部署,構建全域監測網絡。結合城市規劃布局與人口分布特點,科學劃定監測區域,構建“全域覆蓋、重點突出”的噪聲監測網絡。在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方面,將全市劃分為101個監測網格,涵蓋居民小區、商業中心、工業園區、公園綠地等各類功能區域,確保監測數據全面反映不同區域聲環境狀況;在道路交通噪聲監測方面,重點選取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等20個監測點位,覆蓋車流量較大的交通樞紐、學校周邊、居民區沿線等關鍵路段,實時跟蹤交通噪聲變化趨勢。同時,做好監測技術指導與數據匯總工作。
二是精準監測,嚴把數據質量關口。為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有效,監測工作嚴格遵循《聲環境質量標準》、《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等國家標準,從設備校準、現場操作到數據核驗,全程落實標準化流程。監測前,技術人員對聲級計、數據記錄儀等設備進行逐一校準,確保誤差控制在±0.5分貝以內;監測過程中,根據不同時段噪聲變化特點,合理安排監測時間,區域環境噪聲監測在正常工作時間內進行監測,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重點跟蹤早高峰、晚高峰及平峰時段,每個點位連續監測不少于20分鐘,同步記錄車流量、風速、天氣等環境參數;監測后,安排專人對原始數據進行合理性分析與核查,對異常數據進行現場復核,確保數據準確率達100%,為后續分析與治理提供可靠依據。
三是數據分析,支撐噪聲污染治理。依托監測獲取的海量數據,深入分析區域環境噪聲與道路交通噪聲分布特征、變化趨勢及主要污染源。針對監測發現的問題,聯合相關部門精準施策:對商業區噪聲超標區域,開展商業促銷、廣場舞等社會生活噪聲進行專項整治;對學校周邊交通噪聲突出路段,增設聲屏障、限速標識等;對工業園區噪聲源,督促企業升級隔音設施,落實夜間停產管控,切實解決群眾關切的噪聲污染問題。
四是長效推進,健全聲環境保障機制。持續優化噪聲監測體系,計劃新建自動監測點位,實現重點區域噪聲數據實時傳輸與動態預警;加強監測技術培訓,定期組織監測人員開展業務考核,提升專業能力;同時,加大噪聲污染防治宣傳力度,通過政務網站、社交媒體等平臺發布聲環境質量信息,引導市民參與噪聲污染監督,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噪聲治理新格局,為建設宜居、寧靜的城市環境奠定堅實基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