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近年來,樟樹市水利局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治水方針,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打出了一套治水調水管水用水的“組合拳”,為維護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強的水利保障。
一、堅持系統治水,讓水利工程能蓄水、能防水
樟樹市主要河流有“三江六河”(贛江、肖江、禮江,袁河、蒙河、龍溪河、草溪河、薌溪河、清豐河),境內總長314.2km,水利工程點多面廣。近年來,樟樹市水利局堅持系統思維,不斷加大投入,統籌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
一是加大堤防工程建設,提升防洪能力。樟樹市共有堤防21條,總長264.7km,包括萬畝以上堤防14條、千畝以上堤防7條。“十四五”期間投入8.57億元,先后完成三湖聯圩、臨江鎮防洪工程等堤防治理項目,極大提升了全市防洪減災能力,為耕地和群眾安全鑄就了“銅墻鐵壁”。
二是加大水庫工程建設,提升蓄水能力。樟樹市共有水庫168座,其中中型水庫5座、小一型水庫15座、小二型水庫148座。樟樹市水利局堅持把水庫除險加固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2010年至2023年,累計投入2億元,全面完成了所有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大大提高了水庫的防洪保安和抗旱蓄水能力,為防洪抗旱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樟樹市在宜春市率先完成了?。ǘ┬退畮斐U加固工作。
三是加大灌溉工程建設,提升輸水能力。樟樹市水資源豐富,水庫工程多。但由于渠道年久失修,水流堵塞、滲透問題較多,“水庫有水、田地沒水,看得見水、用不上水”現象比較普遍。為此,樟樹市水利局堅持把灌區建設作為糧食安全的主陣地,配套改造了渠道185公里、加固山塘430座,恢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近24萬畝,疏通了水利工程的“毛細血管”,打通了農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了渠道的灌溉水利用系數。
四是加大澇區工程建設,提升排澇能力。近年來,為徹底解決澇區長期遭受洪澇災害的問題,先后投入3.76億元完成贛東大堤澇區、三湖聯圩澇區、贛西肖江堤澇區治理工作,謀劃儲備澇區項目8個。澇區治理完成后將有效解決內澇頻發等問題,不斷提升優化澇區排澇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收。
二、科學精準調水,讓農田耕地喝上水、喝足水
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根本性資源,面對近年來的干旱問題,樟樹市水利局科學研判、積極應對,采取“蓄、引、調、提、送”等多種措施,全力保障農業灌溉用水。
一是強化監測預警,精準研判旱情。密切監測雨水情、墑情及旱情發展態勢,對全市河湖庫塘蓄水情況實施動態監控。通過對蓄水保供水形勢的深入分析研判,及時完善抗旱保供水應急預案,并為各地調水配水等工作提供精準的技術指導。
二是科學調度水源,優先保障民生。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堅持“適度蓄水、生態保水”原則,制定了水庫主后汛期蓄水水位,增加了水庫的畜水量。同時,科學調度各類水源工程,明確將保障民生用水置于抗旱工作的首位,合理調配水資源,在留足生活用水的同時,統籌兼顧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針對旱情發展和區域實際,靈活采取“蓄、引、提、調、送”等綜合措施,全力確保群眾飲水安全。近年來,梯次推進樟樹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張家山水廠(第二水廠)一期工程、樟樹市城鄉供水一體化臨江水廠、樟樹市城鄉供水一體化(觀上鎮供水管網)項目、樟樹市城鄉供水一體化(河東片)項目建設,大大提高了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率。
三是力保農業灌溉,服務糧食生產。針對農業灌溉關鍵期,制定并落實專項保障措施。店下、吳城等重點灌區加強用水需求調查分析,按照供需“緊平衡”原則,預判灌溉需水變化趨勢,及時優化調整供水用水方案,力求供水服務高效精準,最大限度滿足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比如,針對店下水庫集雨面積大、蓄水量多的情況,優先使用店下水庫水源,洞塘和上陽水庫配合使用。
三、推進高效用水,讓農業生產節約水、珍惜水
樟樹市灌溉總面積54.5萬畝,2024年農業用水量3.06億萬方,占全市用水總量的81.9%,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558方,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51。樟樹市水利局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把發展節水農業作為主攻方向,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用水效率。
一是嚴格管控用水總量。全面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雙控目標,統籌水資源合理利用,為群眾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大力推廣節水農業。堅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分類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2017年、2018年先后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涉及6個鄉鎮,著力解決大水漫灌、浪費水資源問題;通過建設全省第一批農田灌溉基礎數據采集點,為提高灌區節水灌溉技術水平和抗旱保障能力提供了數據支撐。
三是引導農民節約用水。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世界環境日”以及鄉鎮趕集日等關鍵節點,積極開展節水宣傳活動,引導群眾樹立“愛水、護水、惜水”的生態理念,營造全社會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
興修水利,安邦大計。樟樹市水利局將堅持以提高群眾滿意度為目標,始終秉持民本情懷,加快構建現代化水網體系,為防洪減災、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