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水產養殖生產指導,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會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專家制定了有關水產養殖品種的疾病防控技術指南,供各地在養殖生產中參考使用。
鯽疾病防控技術指南
鯽,是典型的底層魚類,環境適應性強,對水體的溫度、酸堿度、鹽度等有較強的耐受力,是我國主要的大宗淡水魚養殖品種。據《2024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鯽的養殖總產量達284.03萬噸,鯽的養殖遍布我國絕大部分省份,養殖產量較大的地區包括江蘇、湖北、江西、湖南、四川和安徽等,占全國鯽養殖總產量的66.0%。主要養殖模式分為池塘精養和套養。養殖鯽主要疾病有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鯽造血器官壞死病、黏孢子蟲病和水霉病等。現將鯽養殖過程中易發疾病的防控要點介紹如下。
01
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
◆ 主要病原:嗜水氣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等(氣單胞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如水體、底泥以及健康魚體表、鰓和腸道等)。
◆ 流行特點:該病流行范圍廣、流行季節長,在水溫10-35℃時均可發病。該病死亡率高,暴發后3-5天內可造成鯽大量死亡。
◆ 主要癥狀:病魚體色暗淡、腹部膨大、鰓部充血、肛門紅腫、肝臟充血腫大、腸道出血、腹水嚴重。
◆ 治療措施:外用:全池潑灑消毒劑溴氯海因粉(水產用)、聚維酮碘溶液(水產用)或次氯酸鈉溶液(水產用)(具體用量參照水產養殖用獸藥商品說明書介紹)。內服:飼料拌喂恩諾沙星粉(水產用)、鹽酸多西環素粉(水產用)或氟苯尼考粉(具體用量參照水產養殖用獸藥商品說明書介紹)。
◆ 注意事項: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治療期間,開動增氧機,保障充足溶氧;及時打撈死魚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調控水質、底質,保持水質清新良好;避免大劑量頻繁使用消毒劑、殺蟲藥。
02
鯽造血器官壞死病
◆ 病原:鯉皰疹病毒Ⅱ型(大小為290304bp、二十面體、病毒粒子直徑為120nm、有囊膜的雙鏈DNA病毒)。
◆ 流行特點:2-10月均有發生,5、8、9月為發病高峰期。該病流行溫度范圍廣,從10-33℃均可發生,其中以22-28℃最為嚴重。不同規格的鯽均對鯉皰疹病毒Ⅱ型敏感,死亡率高達90%以上。該病毒主要以水平方式傳播,也有垂直傳播的現象,能在魚體內長期潛伏感染,并成為潛在的傳染源。
◆ 主要癥狀:病魚體色發黑,游動緩慢。體表以廣泛性充血或出血為主要癥狀,尤其以鰓蓋部、下頜部、前胸部和腹部最為嚴重。鰓絲腫脹,鮮紅色,黏液較少。病魚解剖后可見肝、脾、腎等器官腫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充血,鰾壁出現點狀或斑塊狀充血。
◆ 防控措施:預防為主,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養殖過程中可從引入檢疫合格苗種;控制適宜的放養密度;保持水質穩定;使用優質配合飼料,加強投喂管理;定期投喂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飼料添加劑,提高魚體抗病力;對水源、養殖設施、引進苗種等進行嚴格消毒等方面加強防控。
◆ 注意事項:確認感染后應當立即對患病群體進行隔離、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并對養殖設施、工具和場地進行徹底消毒,限制易感染動物和動物產品及有關物品出入等。
03
黏孢子蟲病
◆ 主要病原:黏孢子蟲等寄生蟲,根據寄生部位區分,主要為喉孢子蟲和腹孢子蟲。
◆ 流行特點:常流行于每年的4-10月,尤以6-8月最為嚴重,發病水溫為20-28℃。寄生蟲通過水體傳播,接觸感染魚類或通過中間宿主傳播。
◆ 主要癥狀:鯽“喉孢子蟲病”:體色發黑、魚體消瘦、一側或兩側鰓蓋張開、眼球凸出、咽喉紅腫。鯽“腹孢子蟲病”:發病后的魚體色發黑,腹部膨大,打開腹腔可見肝胰臟被白色或紅色的孢囊取代,孢囊呈巨大瘤狀。
◆ 治療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潑灑敵百蟲溶液(水產用)、阿苯達唑粉(水產用)(具體用量參照水產養殖用獸藥商品說明書介紹)。內服:在飼料中添加阿苯達唑粉(水產用)等進行預防與治療(具體用量參照水產養殖用獸藥商品說明書介紹)。
◆ 注意事項:池塘潑灑敵百蟲,需要先稀釋,后全池均勻潑灑,并開增氧機防范缺氧。
04
水霉病
◆ 主要病原:水霉菌等真菌。
◆ 流行特點:多發生在初春季節。魚體受傷、低溫、水質污濁等因素容易誘發該病。可感染魚卵和各種規格的鯽,尤其對受精卵、魚苗和有傷口的成魚危害較大,嚴重時可造成大量死亡,水溫10-15℃易流行。
◆ 主要癥狀:魚體鱗片脫落且附著有白色棉絮狀絨毛,或者魚體體表出現傷口,病魚食欲不振并且體虛無力,最終漂浮水面死亡。
◆ 治療措施:外用:使用復方甲霜靈粉等獸藥治療(具體用量參照水產養殖用獸藥商品說明書)。
◆ 注意事項:應及時打撈死魚,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調控水質、底質,保持水質清新良好。
(轉自: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官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