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樟樹市衛健委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國家、省、市關于鞏固拓展健康幫扶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嚴格落實健康幫扶政策,健全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
一、強化資源供給,提升服務能力,為群眾做好“加法”
樟樹市先后投入近20億元,啟動了醫療服務設施項目攻堅行動。在城區新建市人民醫院、中醫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醫院智慧康養大樓、婦幼保健院母嬰康養托育服務中心等項目的基礎上,又于2022年啟動樟樹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整體搬遷異地新建衛生院8家,改擴建衛生院6家及部分村衛生室改造提升。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全市所有醫療機構面貌將煥然一新,為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優化服務流程,減輕群眾負擔,為群眾做好“減法”
一是嚴格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制度。特困人口、孤兒、低保對象、返貧致貧人口和易返貧致貧人口(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突發嚴重困難人口)在戶籍所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不收取押金。2025年1-6月,3954人次住院病人享受先診療后付費,免收押金66.47萬元。
二是簡化審批流程。建立重大疾病專項救治工作聯動機制,由衛健委牽頭,協同農業農村局、民政、醫保等部門,由鄉鎮衛生院代辦重大疾病免費救治審批手續,實現患者“足不出戶”“一次不跑”就可辦好。此外,嚴格落實“一站式結算”制度。對住院的脫貧群眾、三類人員,在辦理出院手續時提供一站式服務,避免群眾來回跑。
三是嚴格控制費用。督促各醫療機構落實農村低收入人口政策范圍外(目錄外)醫療費用占醫療總費用比例不超過10%的政策,為群眾減少醫療費用10萬余元。
三、夯實基層網底,強化管理服務,為群眾做好“乘法”
一是強化村級管理。全市共有標準化村衛生室237所,已基本實現一個行政村有一所標準化村衛生室,一個行政村有一所村衛生室實現門診統籌,實現了為脫貧群眾在家門口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同時按要求配備了合格鄉村醫生(含鄉鎮衛生院派駐),嚴格落實了坐診巡診制度。
圖為醫務人員為脫貧人口、三類人員對象進行家庭醫生簽約
二是做細做實家庭醫生簽約履約。680名醫務人員組成199個家庭醫生團隊,每年,積極為脫貧人口、三類監測人員提供簽約履約服務,為其免費建立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主要有: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優先預約、優先轉診、出診、藥品配送與用藥指導、長期處方、中醫藥“治未病”等服務。同時,將脫貧人口、三類人員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重癥精神障礙、慢阻肺等慢病患者作為重點履約對象,開展規范管理與健康服務。
三是強化醫防融合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工作機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基層慢病醫防融合工作,由市人民醫院、中醫醫院組成的31名醫師每月通過定時、不定時的方式或根據衛生院預約要求,下沉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過駐點帶教、義診、會診以及專家講座等方式到衛生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暨基層慢病醫防融合工作,不斷提升鄉級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了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圖為醫務人員為脫貧人口、三類人員對象進行家庭醫生履約
四、建立長效機制,強化人才培養,為群眾做好“除法”
一是健全動態監測機制。依托全國防止因病返貧動態監測系統和鄉村振興部門數據共享,對脫貧人口、三類人員等重點人群實施動態監測,累計摸排5萬人次,納入重點管理5000余人。同時,建立市鄉村三級預警體系,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二是強化人才培訓。研究出臺《樟樹市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培訓三年實施計劃(2024年-2026年)》,依托緊缺人才培訓、骨干醫師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人才培訓項目,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系統內部交流等形式,利用2024年-2026年三年時間實現全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培訓全覆蓋,進一步提升醫務人員業務水平。同時,通過“線上基礎培訓+線下實操培訓”的方式,對全市所有鄉村醫生開展了高血壓、糖尿病、兒科常見病、基本公衛及中醫藥診療技能等培訓,進一步提升了鄉村醫生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三是集中救治一批重大疾病患者。重大疾病專項救治從2017年起只有15個病種,到2025年擴大到25個病種。2025年1-7月,共完成白內障890人次,白血病患兒免費治療4人次,先心患兒免費救治達5例,累計免費血液透析1002人,免費血液透析達296458人次,貧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費救治住院122人、門診1742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