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關于進一步做好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管理工作的函》(贛文旅函〔2024〕5號)要求,我市對照評價細則,認真組織開展自查自評。現將自查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22年6月,經省文旅廳組織實地調研驗收,省級中醫藥文化(樟樹)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獲批設立,樟樹中醫藥文化的保護正式上升到省級層面,是江西省第一個獲批設立的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區以樟樹市轄區為主要保護范圍,總面積1291平方公里,人口48萬,主要圍繞區域內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與之密切相關的物質載體、文化場所和自然環境進行整體性區域保護。
自保護區設立以來,樟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以用好用活中醫藥文化,推動藥都振興為階段性戰略目標,以中醫藥文化為根,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理念,推動中醫藥文化保護工作實現由以個體、局部、項目為主,向全民、全面、整體為主的方式轉變,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取得成效。
二、2023年度總體規劃實施情況及建設成效
圍繞《樟樹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2022-2025),積極推進各項建設任務,堅持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靈魂、傳承為方向,將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旅產業發展等一體規劃、同步推進。
(一)加強領導,凝聚工作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保護工作,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就保護區建設相關工作做出批示,數次組織召開全市大會明確提出高標準建設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并將“推動省級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質升級”寫入市委全會及市政府工作報告以及納入“中國藥都振興工程”重點工作任務每周定期進行工作調度。市政府分管領導全年主持召開保護區建設推進會兩次,通報進展,分析形勢,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不斷提升保護區建設成效。
(二)健全機構,夯實保護機制
為高位推進保護區建設工作,樟樹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以及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保護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市、部門、鄉鎮聯動工作機制,有效推進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2023年度,在《宜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樟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重要規劃編制過程中,積極主動對接,保持保護區建設的一致性、延續性、整體性。
(三)加大投入,強化支撐保障
在持續加大中醫藥文化建設相關基礎上,將保護區建設經費納入市縣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2023年,市縣財政落實專項資金50萬元,用于保護區建設提升工作,并將5000萬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作為補充來源。同時,積極爭取發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鄉村振興、文物保護等方面資金政策支持,向保護區傾斜。定期開展非遺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績效考核,加強資金監管和審計,確保資金使用合理管理規范,發揮最大效益,2023年度,兌現有關獎補資金總計58.5萬元。
(四)系統保護,整體成效顯著
1.加大資源挖掘力度。開展全市性中醫藥非遺資源普查,整理全市各類中醫藥文化領域的非遺線索,新增發布樟樹市本級非遺保護項目4項(樟樹觀上黃氏民間中醫、樟樹南北堂鹿茸培育炮制技藝、樟樹仁德中醫藥歌訣及精制飲片制作技藝、樟樹天元參加茸制作技藝),進一步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中醫藥文化領域非遺名錄體系。
2.優化傳承保護生態。將保護區建設納入《樟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出臺《2023年江西樟樹“中國藥都”振興工程工作要點》(藥都振興辦字〔2023〕2號),實施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工程、“中國藥都”形象提升工程等10個中醫藥事業發展重點工程。出臺《樟樹市“中國藥都”振興“986”重點項目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建立中醫藥文化產業鏈、中醫藥事業產業鏈等九個產業鏈,明確重點任務、目標,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文化保護傳承水平。
3.持續深化活態傳承。一方面,開展中醫藥文化“三進”,多措并舉推動中醫藥文化活起來、傳下去。藥都小學中醫藥文化主題館正式開館,校本課程《中醫藥文化》入選江西省第三屆中小學100門出彩課程,打造中醫藥特色校園文化;樟幫特色傳統炮制工作室與四特酒釀制工坊入選宜春市第一批非遺工坊名單;推動江西中醫藥大學在樟幫中醫藥一條街成立“中國藥都·樟樹明醫傳承工作站”;成功舉辦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第20期培訓班、宜春市中醫藥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在博物館舉辦2023年度5·18國際博物館日暨樟樹市非遺文化展,在三皇宮文旅街區舉辦非遺購物節及中醫藥康養文化節,全面展示中醫藥文化。一方面,創新“藥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精準發力促進中醫藥文化熱起來、強起來。打造閣皂山景區“探藥源”—岐黃小鎮、中醫藥博物館“訪藥史”—三皇宮文化旅游街區“做藥療”“品藥膳”—中藥材市“購藥材”為主題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游線路并對外營銷推介;閣皂山、岐黃小鎮中醫藥文化研學游納入省文旅廳《江西省研學手冊》第一批精品游學線路;古海景區恢復對外營業、中濠山居閣皂山民宿項目簽約、仁和藥都里文旅項目正式動工,進一步豐富中醫藥康養旅游業態。
4.不斷擴大文化影響。一方面,加大文藝宣傳,厚植傳承土壤。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童聲唱響藥都振興”活動,精選100首圍繞中醫藥文化創作的童謠編印成冊,錄制成曲,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廣泛傳唱;承辦宜春市第39屆谷雨詩會,征集中醫藥文化主題詩歌1163首;大型組歌《藥都組歌》獲第一屆江西省文藝創作音樂類二等獎;我市美術工作者黎平的版畫作品《非遺舞臺》成功入選“中國青年版畫雙年展”國家級品牌版畫大展。另一方面,加大媒體宣傳,拓寬傳播渠道。2023年全市積極圍繞中醫藥文化展示撰寫各類新聞稿件,多次上稿中央、省、市媒體,持續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面和影響力;以“中國藥都樟樹”“中國藥都·康養福地”為主題形象,通過央視、高鐵專列冠名及戶外媒體廣告進行宣傳推介,全方位、多角度做強中國藥都品牌效應,全年累計投入700余萬元。
三、建設資金績效評估
2023年省級財政配套保護區建設資金5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資金50萬元。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場所、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醫藥非遺傳承培訓、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對外宣傳展示等給予資金保障。按照“突出重點,專款專用,加強管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加強資金績效管理,保護區建設水平取得新進展,中醫藥文化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增長明顯,中醫藥傳承傳播活動得到穩定保障。中醫藥炮制技藝、中醫藥歌訣、參茸制作技藝等傳統項目煥發新的生機,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
四、2024年度工作計劃
2024年,樟樹市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系統性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總體目標,加強統籌協調,科學精準發力,進一步鞏固提升中醫藥文化保護工作成效。
(一)聚合力,系統性推動保護區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江西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強化政府建設主體職能,強化組織領導、經費預算等基本保障,確保如期完成《樟樹中醫藥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深入實施樟樹市“中國藥都”振興“986”重點項目攻堅行動,做好中醫藥文化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一體化推進保護區提質升級。
(二)明思路,高水準抓好重點任務完成。開展“中醫藥文化尋根”行動,對樟樹名老中醫經驗、老藥工技術和民間驗方、秘方、技法收集整理,加強古典醫籍精華梳理和挖掘。持續加強中醫藥文化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數字資源庫建設,開展年度非遺資源調查工作,加強中醫藥文化搶救性、生產性保護。堅持活態傳承,深入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拓展岐黃小鎮、非遺展示館、三皇宮文旅街區等場所的中醫藥文化傳承、體驗、教育功能。加強中醫藥文化文創產品、旅游商品開發,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好連接現代生活。
(三)提能力,多舉措壯大保護傳承隊伍。堅持“送出去、引進來”理念,策劃開展中醫藥炮制技藝大賽、培訓班、中醫藥非遺傳承交流峰會等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傳承保護水平。持續推進“樟幫”傳統炮制技藝師承教育,進一步完善藥工年度考核內容,提升藥工全面素質。鼓勵中藥領域高技能人才申報技能大師工作室。爭取在樟樹設立藥工評審機構,面向全國開展藥工考核認證,爭取省級層面設定“贛鄱藥師”稱號,每年面向全省藥工頒發。
(四)優生態,立體性提升傳承保護環境。突出中醫藥文化重點區域保護發展,實施閣皂山景區改造提升和三皇宮文旅街區精品化行動,豐富中醫藥文化元素。加快推動融中藥材植物觀賞科普、中醫藥旅游、休閑娛樂、健康養生、科研、教育于一體的藥博園項目建設。在城市新(改擴)建工程項目中,植入更多中醫藥文化元素和種植適地適宜城市園林綠化的藥花、藥草、藥樹,厚植藥都形象。
(五)促傳播,全方位彰顯中醫藥文化魅力。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和價值,精心創排文藝精品,重點支持戲劇《齊靈天下》創作展演。扎實開展好中醫藥文旅康養年系列活動,策劃舉辦中醫藥文化展示展演、對外推介活動,實現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增強中醫藥文化認同感,擦亮“中國藥都·康養福地”品牌。
2024年2月28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