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樟樹工業園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做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推動園區高質量跨越發展。
具體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抓好政治建設。堅持黨工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深化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推動各基層組織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切實將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貫穿于園區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領園區全體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省、宜春、樟樹市委決策部署上來。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持之以恒抓好警示教育、黨紀學習、政策宣講等工作,持續強化黨風黨紀黨規黨性教育。堅守廉政底線,嚴格執行“一崗雙責”“三重一大”等黨風廉政建設各項制度規定,落實清廉建設責任主體,在重要崗位、關鍵環節、重要時間節點上打好主動仗,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二)抓好招大引強。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推進“招商模式”創新試點改革,通過飛地招商、平臺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項目,力爭2023年完成招商引資項目32個,簽約資金360億元,其中“5020”項目2個。推進“公司制”改革,探索推行“管委會+平臺公司”管理模式,補齊短板弱項,強化招商引資牽引力,不斷做大經濟總量,爭創千億園區。全面優化園區各項考核評價指標,建設全省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推進園區在全國、全省爭先進位。
(三)力促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江西省工業強省推進大會精神,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抓工業,強經濟必須強工業”的理念,挺起全面建設“六個江西”的脊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加快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圍繞醫藥產業、電子信息、循環經濟、金屬制造、生物制藥等產業,大力引進一批低能耗、附加值高的項目,進一步優化發展結構。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鏈主企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如:引導金虎、仁翔等重點企業加快數字化車間建設。支持司太立制藥、科海化工、源金科技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加快晶昊鹽化二期熱電聯產項目建設,推廣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計劃,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四)強攻項目建設。力促項目建設的新成效、新突破、新作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以“拼”的精神,精準發力攻堅。緊抓項目落地開工,園區領導帶頭靠前指揮、干在一線,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發現、工作在一線推進,做好項目全程跟蹤和協調服務,推動形成形成機器轟鳴、塔吊林立的火熱場景。以“搶”的勁頭,狠抓落地見效。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緊迫感,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搶抓項目建設有利天氣,按照項目總體計劃安排,倒排時間、掛圖作戰,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快馬加鞭大力推進,奮力跑出“加速度”。以“實”的作風,強化服務保障。及時梳理查擺項目建設中出現是困難和問題,對照問題清單,明確協調、解決責任人、完成時限,做到問題一個一個地破解,在抓項目、干項目、成項目中彰顯園區干部擔當作為。
(五)提升治理水平。牢固樹立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生態環保底線意識。常態疫情防控。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不斷夯實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控方針,優化完善分級分類、科學精準的防控指揮響應機制,做實做細疫情防控關鍵環節,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舉措。
堅守安全底線。全面排查企業安全問題及隱患治理,重點強化過程監管、專業監管,聘請第三方安全專家“把脈問診”,及時發現漏洞、消除隱患,確保不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持續完善安全體系,加大無證無照整治力度,完善安全生產、災害防治、火災事故“三級”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全方位守牢園區安全生產底線。
嚴守環保紅線。以建設省級綠色園區為目標,加大環境保護基礎工程建設力度,加大減存量控增量力度,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積極利用好園區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引入環保管家,推動園區環保專業化管理水平;加快鹽化基地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監測系統建成投入使用,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杜絕重特大環境事故發生。
(六)拓寬平臺建設。加大循環經濟產業園、藥都藥都科技園、數字經濟產業園新建雨污水管網、延伸路網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加快完成園區綠化、亮化工程,不斷提升園區形象;積極探索“園區+主題產業園”模式,高標準啟動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中藥飲片產業園、醫療器械產業園等六個主題產業園標準廠房建設;進一步實施入園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供地模式,從源頭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發揮工業用地生產要素作用;進一步推動醫藥化工園區安全整治提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健全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精準治理,加快實現危化品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七)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暢通“線上線下”問題收集渠道,建立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開發“贛企服”APP,推廣“宜人宜事”小程序,打通企業訴求反饋“最后一公里”。用活園區政企圓桌會、暢通園區智慧平臺、企業訴求工作群、訴求電話等多種訴求渠道,以高效、優質的服務全力做好營商工作,力爭受理率100%、辦結率100%、滿意率100%。依托“財園信貸通”平臺,強化“政、銀、企”三方關系,提升企業融資能力。加強與人社局的互動,用好園區就業服務平臺,配合企業向勞動力較豐富的村社、鄉鎮及周邊縣延伸,引導市內職業院校學生到園區企業就業,推進園區人口聚集。
(八)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優化內部管理構架和職能,以高效高質量運行為原則,實行扁平化管理,合理配置內設機構職能。
(九)強化干部能力建設。持續開設“園區大講堂”,切實提高全體干職工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有針對性加強學習和調研,完善知識結構,增長實踐才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