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市教體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上級教體部門的科學指導下,教體人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于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以“學共體”建設為關鍵抓手,強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支撐,系統提升育人能力;以創建“平安教體”為基,將意識形態工作擺在極端重要位置,推進防護全域覆蓋貫通;以“協同育人”為綱,推進思政一體貫通融合;以“培根鑄魂”為要,落實主題活動啟智潤心;以精準教學為實,推進教考評一體貫通融合,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中,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重點工作舉措及成效
(一)鐵紀攻堅固本,筑牢作風建設防線。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深入開展作風建設“三大攻堅戰”行動,堅決向教育領域的“四風”頑疾亮劍,劃清制度約束紅線。一是嚴抓“校園餐”,守護舌尖安全底線。將整治校園餐飲問題作為維護教育公平和師生健康的首要防線,作為警惕“小管涌淪為大塌方”的抓手。全市121所中小學校(幼兒園)開辦了學生食堂,在校用餐學生達46174人。據統計,從去年10月以來,投入980余萬元對學校食堂進行升級改造,增加攝像頭475個、顯示屏118塊,添置消毒、冷藏等設施設備472臺,增加防蠅燈、紫外線燈868個,改造地面1.17萬平方米、排水溝1019米。目前全市651個攝像頭,645個攝像頭在線。出臺《樟樹市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專項工作機制成員單位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規范各部門職責,各司其職,建立了校園食品安全工作專項機制。充分利用好宜春市級平臺、集采集配大宗食材,精心組織搭建本級平臺、提質擴面集采集配,規范財務管理,膳食經費統一管理、審核支付。市監、教體、衛健、農業農村等部門組織開展了6次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隱患和食堂安全衛生“拉網式”大排查,現場下達整改督辦函241份,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切實守護好全市5萬余名師生的“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嚴防“人情宴”,狠剎奢靡享樂歪風。高度警惕“一餐飯、一包煙、一杯酒”撬開作風“一道縫”的潛在危險,嚴防“人情宴”釀成“塌方禍”。全市教體系統狠抓上下級之間搞相互吃請問題,嚴禁機關干部接受基層學校吃請,嚴禁參加違反規定的同學會、老鄉會和其他違反規定、有損形象的吃請活動,嚴禁學校在學生分班、編座位收受禮品和有價證券等現象。有效認同違規吃喝既是違紀違法行為的“導火索”、腐敗問題的“催化劑”、作風建設的大敵。清醒認識到一杯酒、一包煙、一頓飯、一件小禮品,看似無關大節,實則背后隱藏著謀事、謀利、謀權的影子,關系著黨的作風和形象,絕非小事小節,關系黨和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凈化教育系統人際交往生態。三是力戒“擺拍式”,根治形式官僚頑疾。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開刀,尤其警惕“擺拍式”研討蝕穿“學共體”建設初衷。嚴查“學共體”活動中重形式輕內容、重留痕輕實效的問題,引導學校和教師將精力真正聚焦到解決教育教學真問題、提升育人真本領上來,讓“學共體”建設回歸協作共享、共同成長的本源。
(二)學共體提質增效,架設城鄉均衡橋梁。深入貫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戰略,落實《樟樹市城鄉統籌發展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出臺并實施《樟樹市義務教育學校共同體建設方案》。緊扣“黨建共建、管理共抓、資源共享、隊伍共融、教學共研、績效共評”六大任務,組建13個“強校聯弱校、名校帶新校”學共體,實現從“物理組合”向“化學反應”的實質性轉變,形成城鄉教育“雙向奔赴”新路徑。成效體現在五大維度:一是資源均衡化。“輸血”向“造血”躍升。依托信息技術打破時空壁壘,“專遞課堂”輸送城區名師課程至鄉村。上半年開展城鄉同步課堂218節,覆蓋35校5.2萬名學生;組織課堂交流180課節次,覆蓋33校3100名學生,顯著緩解鄉村優質資源短缺困境。二是師資協同化。“單兵”向“協同”轉變。推動跨校師資深度合作,建立158對跨校師徒結對,助力鄉村青年教師成長;開展300余課節次聯合教研,覆蓋全部學共體,形成“教學相長、共享共進”教研新生態。三是育人融合化,“割裂”向“融合”發展。聚焦課堂實效與核心素養,清江中學學共體組織九年級聯考質量分析,精準提升教學質量; 樟樹六小學共體開展經典誦讀大賽,厚植文化自信;樟樹十小、清江小學等三校聯合舉辦城鄉學生勞動技能大賽(種豆/共植),吸引近千名師生參與,促進知行合一。四是特色品牌化,“獨奏”向“交響”演進。共建共享特色課程,樟樹三中剪紙課程在多校推廣并本土化創新,學共體成為特色課程孵化器,推動區域教育多樣化發展。 五是生態優化化,“壁壘”化“通途”貫通。“雙向奔赴”理念深入人心,城鄉師生建立緊密情感與業務紐帶,牽頭校強化責任擔當,成員校激發內生辦學活力。績效共評機制形成正向激勵循環。
(三)師隊伍培優賦能,厚植教育發展根基。堅持把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系統構建以“師魂師德”為根基、“師技師能”為引擎、“師訓師道”為保障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體系。一是思想領航強定力,筑牢“師魂師德”根基。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學習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淬煉黨性、筑牢堡壘的核心任務。聚焦“關鍵少數”作用發揮,在建黨104周年前夕,組織全市教體系統黨組織書記、校(園)長及局機關全體干部,集中聆聽《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淬煉作風 用紀律戒尺丈量育人初心》專題黨課。引導黨員干部深刻領悟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將其視為黨性修養的“富礦”和作風建設的“標尺”,不斷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在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師德師風520”教育機制,深入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二是靶向培養提能力,驅動“師技師能”引擎。大力實施名師培養工程,積極搭建高端成長平臺。今年我市成功獲批宜春市級名師工作室4個(小學語文王晴、初中信息科技劉星、高中地理王家建、高中物理楊明),占比顯著。清江幼兒園杜靜入選省第十期中小學名校長培養對象,樟樹二中劉星、市二幼敖小慶入選省第七期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15人入選宜春首批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20人入選骨干成員。依托名師工作室和“學共體”平臺,高頻次開展精準化、前沿性培訓。6月22日,樟樹二中“學共體”特邀宜春市初中信息科技劉星名師工作室團隊,由主持人劉星及核心成員范愛榮、徐凱、黃紅娜、李芳等專家,分別就《人工智能與信息科技賦能教學創新實踐》、《DeepSeek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案例分享》、《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應用實踐講座》、《關心國家發展》、《科創助力,“AI”護動物—智能寵物喂養系統》等主題進行分享,為我市教師帶來了AI與信息科技賦能教學創新的最前沿實踐,有效提升了教師運用新技術優化教學的能力。三是平臺賦能促發展,強化“師訓師道”保障。深化“學共體”教研模式內涵,將其打造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實戰平臺。樟樹十小“學共體”近期圍繞著名班主任管建剛老師的《一線帶班》著作,聚焦書中提煉的“四大法寶”,組織成員校教師開展深度研討。活動中,書中精煉實用的帶班策略激起強烈共鳴,教師們結合實際,深入探討開學“破冰”第一課的班規巧妙設計、高效利用零碎時間的管理技巧、搭建真誠有效家校溝通橋梁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點滴中持續為學生注入成長動力等核心問題,實現了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的深度融合。
(四)三體協同發力,織密全民健身網絡。一是群眾體育普惠便民。組織各協會開展了“全民健身大拜年”和志愿服務活動,完成了賽事活動的系統上報。聯合市民政局,完成樟樹市各體育協會年檢工作;聯合市籃球協會,組織參加了宜春市第二屆男子籃球聯賽;聯合張家山龍舟隊,組織參加2025中國南昌國際龍舟賽;聯合市武術協會組織參加第十九屆全國武術之鄉比賽,獲得金牌1、銀牌8、銅牌13、優勝獎2的好成績;聯合登山徒步協會,參加南昌市“健步洪州大橋.擁抱幸福生活”第十三屆迎新健步行活動。協助市門球協會舉辦“我要上全運”“四特天工杯”樟樹市三八女子門球賽、市太極拳協會舉辦2025年元旦“迎新春”楊氏85式太極拳廣場表演、市登山徒步協會舉辦“2025樟樹市閣皂山新年祈福登山賽”、“2025樟樹市濕地公園歡樂跑”等活動;協助各協會和行業系統組織舉辦了健身氣功、健身操、彩帶龍、太極拳、廣場舞、圍棋、象棋、跳繩、輪滑、游泳、長跑等多項展演和賽事活動。完成了樟樹市張家山傳統武術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材料整理和申報工作。組建監測隊伍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工作。二是競訓工作提質增效。全省第二屆百縣羽毛球運動會榮獲團體總分26名,列三等獎;全省第二屆百縣乒乓球運動會,列團體總分第43名;全省第十九屆青少年田徑運動會,列團體總分36名。三是學校體育強基固本。樟樹二小、張家山學校被評定為2024年度“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參加2025年宜春市學校體育藝術節比賽并取得較好成績:排球獲得高中組二等獎,籃球獲得中學組3個三等獎和1個道德風尚獎,游泳小學組奪得3金3銀3銅及4-8名9人次并獲得團體一等獎、初中組奪得1金2銀2銅及4-8名6人次并獲得團體二等獎;足球獲得第四名、二等獎;舉辦了全市小學組足球和籃球傳統賽事(第十屆),參賽隊伍共有76支、參賽人員共計808人、比賽場次共計220場;雙金學校陳艷華副校長參加省級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宣講團成員的遴選活動并成功受聘。
(五)三箭齊發提速,夯實發展硬核支撐。一是“雙普”擴面。注銷全市現有的11所農村小學的附設幼兒班和一所公辦幼兒園,314名幼兒按照家長意愿妥善安置在就近園所或隨遷就讀,扎實奠定國家認定前期準備工作。二是項目提速。積極爭取上級校建專項資金920.53萬元改造學校47所,添置空調2487臺,直飲水設備2020臺,推進教室照明改造項目。完成投資880萬元用于四幼、特教學校和潭埠初中綜合樓新建項目。緊盯十一小、五幼等在建重點工程項目施工進度。抓緊辦理樟樹二中清江新城分校宿舍樓建設項目設計等各項建設手續。推動潭埠初中綜合樓、洋湖小學運動場、劉公廟運動場、店下中心小學宿舍樓及食堂等薄改項目建設進度,及時申請撥付在建工程進度款,確保項目扎實推進。協調處理好經樓學校和永泰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兩個建設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三是重點攻堅。有序推進濱江二小、樟樹三中南校區、四幼、特教學校、五幼、樟樹中學綜合樓及配套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異地新建、清江中學宿舍樓及配套設施建設、樟樹二中清江新城分校宿舍樓建設和全民健身中心重點項目建設,共織教育強市錦繡圖。
二、存在問題
回顧上半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作了深層次的分析。
(一)學共體”建設面臨五大深層次挑戰:一是基礎差異待彌合。城鄉校際硬件、師資、生源差距短期難消,優質均衡需長效投入。二是機制建構待深化。運行碎片化凸顯,人員流動、利益共享、捆綁評價等長效機制亟待健全。三是資源融通待擴容。課程共建深度不足,技術應用(如專遞課堂)互動性弱,設施共享調度低效。四是師資流動待增效。跨校交流加重時間與銜接負擔,教師參與主動性、可持續性需激發。五是效能評估待破題。評價體系科學性不足,過程與結果衡量、成員校進步度量化標準缺失。
(二)新高考下教師結構面臨五維失衡。一是選科配比失衡。物化選科超75%致師資緊缺(教師人均3-4班),政史地選科僅20%引資源閑置(人均1班)。二是需求預測失衡。學生動態分流(如高一調科)及政策影響(如《綱要》促物理激增),致師資規劃滯后于高頻波動。三是編制供需失衡。走班制擴增教師需求,但編制總量受限(樟樹中學缺額62人,濱江中學缺額80人)。四是能力轉型失衡。生涯指導、數據診斷等新要求,與教師知識固化(如初中教師難勝任高中)、培訓不足形成落差。五是管理適配失衡。跨頭教學、超負荷授課成常態,違背改革初衷,加劇職業倦怠。
(三)教育發展面臨三大領域深層挑戰。一是教師隊伍結構性挑戰。編制管控與學科需求矛盾突出,高層次人才引進難;鄉村富余教師轉崗初高中或學前阻力大;教師職業吸引力不足,影響隊伍整體素質與穩定。二是學校建設實施性挑戰。關鍵項目受制于土地征收未完成、房屋拆遷未到位,阻礙工程推進;部分項目存在資金缺口(如專項債未到位),影響建設進度。三是學前教育提質挑戰。優質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教師隊伍專業素質有待提升,部分民辦園硬件條件距省定標準有差距。
三、下步打算
繼續保持戰略定力,錨定“紀律嚴明、質量優異、城鄉融合”的發展目標,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久久為功”的韌勁,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奮力書寫樟樹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我市打造中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先行示范區貢獻更強大的教體力量!
(一)持續鞏固深化作風建設成果。一是夯實信念之基,在深學細悟中提升政治素養。從政治高度把握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核心要義,從理論深度領會時代價值。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以理論清醒促政治堅定,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為融入血脈的政治基因。二是繃緊紀律之弦,在自查自糾中嚴守紀律底線。劃出行為邊界、樹起道德高線,常懷敬畏之心,對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這面鏡子,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摒棄“小節無害”的麻痹心態,杜絕“下不為例”的僥幸心理,警惕“溫水煮蛙”的腐蝕風險,始終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把鐵的紀律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三是勇挑擔當之責,在實干篤行中展現新作為。要更加深刻認識到,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為實干“松綁”,整治享樂奢靡之風是為擔當“清障”,精簡文山會海是為發展“聚力”,推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縱深推進“清廉學校”建設,營造風清氣正育人環境。
(二)全力推進“學共體”建設內涵深化與質量提升。一是深化機制建設,筑牢長效根基。完善“學共體”建設管理辦法,明確各方權責利。著力構建科學有效的“捆綁式”發展評價體系,強化結果運用,激發內生動力。二是拓展資源共享受,提升共享效能。升級“專遞課堂”平臺功能,強化互動環節設計,探索“雙師課堂”“在線教研共同體”等新模式。建設更強大的市級“學共體”數字資源庫,鼓勵開發、匯聚、共享具有樟樹特色的本土化優質課程資源包。深化“訂單式”精準送教機制,提升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三是聚焦隊伍共融,激發核心動能。優化師徒結對機制,加強對結對過程的跟蹤指導和成效評估。創新聯合教研形式,增加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工作坊”、主題研修項目。設立“學共體”專項研修經費,支持骨干教師領航、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更關注交流教師的實際困難和保障,合理減輕負擔。探索建立“學共體”名師工作室聯盟。四是強化文化共育,促進深度融合。推動“學共體”從資源共享向文化融合深化。鼓勵牽頭校與成員校共同凝練、培育具有“學共體”特質的文化理念。五是推動特色共創,打造區域品牌。支持“學共體”基于共同基礎和發展需求,聯合培育和發展特色項目。鼓勵跨“學共體”的特色項目交流與合作。將“學共體”特色發展成果納入評價體系,努力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力的“學共體”特色品牌。六是加大保障力度,優化發展環境。設立“學共體”建設專項經費,保障活動開展、資源建設、教師交流、設施運維等。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均衡配置和升級。強化教科研部門對“學共體”的專業支撐和引領。加大“學共體”建設成效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三)鑄師魂揚清風 打造一流教師隊伍。一是以赤誠之心鑄師魂,筑牢教育信仰之基。始終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以“師魂師德”為根基,深度融合思想政治引領與道德情操培育,構建思想領航強定力、典型引路聚力量、制度約束劃紅線“三位一體”體系,筑牢師德防線。二是以專業之力強師能,夯實育人育才之本。錨定踐行“教育家精神”目標,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大力宣傳先進典型,邀請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解讀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以“師技師能”為引擎,深化“師德檔案”動態管理,掛鉤職稱評聘、績效分配;擴大“學共體”覆蓋范圍,推動師德與師能融合互促;聚焦靶向培養提能力、重構關系優育人、平臺賦能促發展“三駕馬車”框架,破解“重德輕技”瓶頸。三是以長效之制育師道,涵養教育生態之美。以“師訓師道”為保障,著力構建“分層貫通強培訓、多元共治嚴監督、人文關懷厚沃土”三維長效機制,構建“校家社”協同監督網,讓師德建設常態化、人性化,系統推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同時,著力優化師資配置,采取教師選調、跟崗學習、交流輪崗、轉崗任教等方式,合理優化城鄉學校師資配置,切實提高教師使用效率;鼓勵農村學校教師通過提升學歷層次和報考其他層次的教師資格證,為轉崗到其他學段任教做好前期準備。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