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以來,市民政局秉承“民政愛民”理念,時刻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以本年度“三比三爭”活動年為契機,全力做好各項民生基礎性、兜底性工作。現將一季度相關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持續提高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黨建+樂齡中心”194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一是對全市“黨建+樂齡中心”運營情況進行了排查摸底。二是全面完成對各鄉鎮(街道)敬老院院長、會計2022年度考核工作,有力提升鄉鎮敬老院管理服務水平。三是擬定《樟樹市農村敬老院市級直管改革工作方案》,穩妥推行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模式和服務方式改革,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切實為特困人員等民政服務對象提供優質供養和護理服務。
(二)不斷完善兒童關愛保護體系。一是落實基本生活保障。一是嚴把審批關,落實各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2023年一季度共發放困境兒童生活補助費補差38.35萬元,孤兒基本生活費39.53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助費70.70萬元。二是積極開展“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2023年一季度,全市共有3名孤兒符合“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共發放助學金1.08萬元。三是完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動態管理工作。目前我市105名孤兒、225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已全部錄入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系統中。
(三)全面提高城鄉社區治理能力。一是持續推進村(社區)“365天服務不打烊”工作。我市300個村(社區)均建立錯時延時服務制度和干部值班制度,每個村(社區)配備2-3名幫代辦人員,建立起了一支865人的幫代辦隊伍,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提升村(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加強村(居)民委員會下屬委員會建設。按照上級部署要求,所有村(居)民委員會下設了公共衛生、婦女和兒童工作、人民調解、環境和物業管理、治安保衛委員會。
(四)社會事務管理提質增效。一是建章立制,強化剛性約束。建立多元共治機制,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的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工作專班,聯合相關部門制定了《深入開展農村婚嫁彩禮專項治理若干措施》《樟樹市農村婚嫁彩禮治理工作實施細則》,將婚嫁彩禮、隨禮、酒席規模等限高標準并納入《村規民約》和紅白喜理事會章程,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新風。二是廣泛宣傳,營造濃厚氛圍。通過新聞媒體、抖音短視頻、民政陣地、社會公眾舞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主題宣講,聯合相關部門舉辦了單身青年“晶昊有約 緣聚樟樹”相親聯誼會,同時加強黨員干部模范引領,讓文明典型上榜,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意識。三是注重示范,助推節儉新風。建立了紅白喜事報備制度,加強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等“關鍵少數”示范帶頭,發揮鄉賢、五老人員、媒人紅娘和“風水先生”的作用,倡導帶頭實行“零彩禮、低彩禮”。通過采取“降人情、控彩禮、減餐標、反鋪張”措施,推進“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落實,著力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四是強化服務,破除陳規陋習。在婚姻登記機關開展結婚頒證和引入社會工作師、法律顧問等專業人員開展免費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活動,倡樹“不要彩禮要幸福”婚戀嫁娶觀,發放婚事新辦宣傳單1000余份,有效遏制了婚嫁彩禮過高、婚嫁事宜相互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問題。
(五)健全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一是全面開展排查,及時落實兜底保障政策。截至目前,共推送新增低保、失能半失能和全自理分散特困供養對象、支出型困難家庭成員線索330條至鄉村振興局,全市三類人員現有452戶1292人中,其中低保對象674人,特困對象39人,臨時救助對象5人,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二是強化動態管理,切實做到保障對象有進有出。2023年1-3月份,農村低保累計新增201人,核銷292人;農村特困人員新增37人,核銷23人,城鎮特困新增2戶2人,核銷6戶6人。精簡退職核銷7人,做到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三是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彰顯托底線、救急難作用。今年以來實施臨時救助184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32.2450萬元,實現“凡困必幫,有難必救”。四是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共核實19493條困難群眾信息,已對困難對象進行跟蹤監測,確保及時納入。今年以來,新增“三類人員”中,有農村低保2人,農村特困2人,臨時救助5人。
(六)統籌推進社會組織及社工人才發展。一是站點建設運營如火如荼。目前已建成的11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和1個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服務困境群體、社區建設、鏈接資源等服務工作中憑借專業服務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五社聯動”機制提供有力支持,一季度各站點累計開展活動30余場,服務人群500余人次。第三批8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正在走招標程序,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建設將于2023年實現全覆蓋。二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獨特優勢。堅持黨組織與社會組織同步管理,將黨建工作嵌入社會組織年檢、評估、執法等環節,持續深化“兩個覆蓋”工作成效。舉辦以“五社聯動 關愛‘一小一老’”為主題的社會工作宣傳活動,邀請多家社會組織參與,提高了市民群眾對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工作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利用好慈善資金,依托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點,圍繞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未成年人保護等,發揮專業優勢開展服務;積極引領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伍,扎根社區開展和諧社區創建、特殊人群關愛等志愿服務。一季度來,社會組織依托培育發展創新基地,累計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愛老助老、未成年人保護、心理健康咨詢、矛盾糾紛調解等服務36次,服務1080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行農村敬老院市級直管改革工作,整合全市農村敬老院資源,統籌規劃,調整建設布局和功能,創新運營管理模式,實現城鄉特困人員,城鄉困難群眾按失能、半失能、自理能力分類集中供養和代養。督促各鄉鎮(街道)恢復轄區內樂齡中心運營,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二)持續完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定期對所有兒童保障對象進行全面清查、比對,嚴把出入關,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一律清除,對符合條件的應納盡納,嚴格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困境兒童補助費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助費,確保資金及時、精準、有序發放。
(三)持續提升基層自治效能。繼續指導村(社區)做好村規民約的修訂和完善,發揮村規民約在基層治理的作用;以“365天不打烊”為契機,提升村(社區)為民辦事、為民服務的質量。
(四)持續推進惠民綠色殯葬改革。穩步推進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改革,加強婚喪禮俗改革宣傳,通過發揮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等“關鍵少數”的示范引領,強化紅白理事會自治作用,規范“風水先生”和民間紅娘等從業人員管理,加強婚介和殯葬用品機構摸底登記造冊,深入推進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不正之風專項整治,樹立婚嫁“零彩禮、低彩禮”典型,推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落實。建立季度通報制度和考核工作機制,通過采取考核倒逼工作落實的措施,全面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精神境界,婚喪禮俗改革得到全面改善。
(五)持續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一是繼續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特困人員認定工作,切實強化臨時救助功能,健全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密切關注返貧致貧風險高、低收入困難人群以及生活出現困難的潛在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狀況,對符合救助兜底保障條件的困難群眾做到“應保盡保”。二是做好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好“三類人員”的跟蹤監測和救助幫扶工作。三是做好各類困難群眾提標提補準備工作。
(六)持續推動社會組織與社工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持續做好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工作,依托年檢、雙隨機等檢查手段規范社會組織管理;積極開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以樟樹市社會組織培育基地為依托,為其提供項目管理、能力提升、技能培訓等服務。二是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持續開展社會工作宣傳引導,做好社會工作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組織相關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推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