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市工信局堅決貫徹落實省“1269”、宜春“869”行動計劃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實,全市工業經濟運行平穩?,F將全局工作總結如下:
一、2024年工作特色
1.工業經濟有提振。堅持預報摸底監測機制,加強部門橫向溝通,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監測,準確掌握企業運行情況。1-11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增速居宜春第一,累計營收259.12億元,同比增長7.03%;累計利潤15.32億元,同比增長5.12%。
2.項目建設有成效。建立“1+1+N”服務提速機制,專班服務保障項目,打造六大特色主題產業園。配套《招商引資項目開工建設全流程操作辦法》,精簡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創造了項目建設“樟樹速度”。全年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引進重大項目68個,簽約金額106.36億元。全年共推進工業項目134個,總投資443.78億元,其中擬建項目43個,總投資94.60億元;在建項目91個,總投資349.18億元;收集50余家企業擬更新設備2500臺(套),其中重點領域設備更新及資源回收循環利用項目21個,總投資約5.9億元。
3.平臺建設有提升。江西銳盾等8家企業列入2024年、宜春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居宜春市各縣市區第一;仁齊、奧德川獲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5家,數量居宜春各縣市區之首;遠洋、德上獲批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宜春市共3家),全市累計有省級工業設計中心6家。
4.科技創新有成果。今年14個新產品獲批2023年度江西省級優秀新產品,全市省級優秀新產品共61個,數量居宜春各縣市區之首;樟樹制藥的大活絡丸膠囊等6項產品成功入選第四屆“贛出精品”,全市“贛出精品”共19項;福鈴、光正成功入選省級智能制造標桿,全市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共7家,數量居宜春各縣市區之首;江西工埠寬調速范圍平流水發電系統成功入選江西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目錄。
5.數字化轉型有特色。圍繞“建成一個二級節點、打造兩個產業大腦、完成三項任務”的數轉目標,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完成入企診斷339家,實施數字化改造233家,完成數字化貫標22家,榮獲全省第二批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縣,金虎集團入選省級“數字領航”企業(全省共9家,宜春唯一的1家),中醫藥產業大腦入選省級產業大腦(全省共7家,宜春唯一的1家),我市是唯一一個既獲得省級“數字領航”企業又摘奪省級“產業大腦”的縣(市、區),金虎集團“基于現代家具行業柔性需求的智能產線”榮獲“數字三品”應用場景典型案例,富達鹽化入選工信部實數融合典型案例。
6.企業培育有亮點。今年成功獲批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4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單項冠軍1家,截至目前,全市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3家、省級專業化小巨人企業14家,制造業單項冠軍5家(國家2家,省級3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7家(省級5家、國家2家),數量均居宜春各縣區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9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2個(國家1家),數量列宜春市前列。
7.爭資爭項有突破。2024年共爭取到第二、第三批省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合計2730萬元,資金總額列宜春市縣市區第一。其中包括第二批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500萬元、金虎集團首批省級“數字領行”企業數字化改造500萬元;迪賽諾、宏宇能源、興隆高新3個企業設備更新專項各200萬元等。
二、存在的困難
1.工業經濟總體動力不足。一是經濟總量偏小。全市規上企業數量雖居宜春市第二位,但多數是傳統工業企業,大企業少,產業帶動能力不強。二是效益提升不足。生產成本上升,市場需求不力,訂單不足,企業效益持續低迷,且吞噬利潤空間。三是增長后勁乏力。受市場環境影響,新建投產企業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導致符合申規條件的企業少。
2.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加大。醫藥產業面臨市場需求不振、原料價格波動、銷售終端差異化和政策法規調整等多重挑戰,導致整體下滑;酒和食品產業存在企業規模小、融資難、管理落后和技術人才缺失等問題,影響市場競爭力;鹽化工產業企業能耗高、源頭布局不足、氯堿下游配套缺位、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制約其發展;金屬家具產業面臨賬款回收難、市場競爭壓力大、民用市場待開發和轉型升級不到位等困境。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是抓經濟運行。堅持工業企業、工業項目月報監測機制,完善的工業運行監測網絡,為提高分析預測提供可靠的數據。預計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營業收入增長9%;利潤總額增長10%。
二是抓項目建設。積極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突出抓好醫藥大健康(一、二期)、中藥飲片、醫藥冷鏈物流、醫藥化工、金屬家具等6個主題產業園在建項目快速建設,有效推動全市工業投資持續向好,力爭2025年工業投資增速10%以上。
三是抓企業培育。積極做好“小升規”企業培育工作,有序開展升規入統工作,力爭2025年新增入規企業25家以上。培育提升主體質量。強化梯次培育,建立完善企業重點培育清單,力爭2025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家,省級“鏈主”企業2家。
四是抓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助推企業數字化提檔升級;縱深推進省級醫藥“產業大腦”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及工業互聯網平臺接入工作,積極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企業,力爭到2025年,累計培育省級數字化改造標桿企業30家以上;打造省級以上示范企業45家,其中省級數字領航1家、小燈塔6家、數智工廠8家,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各15家。
附件: